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40卷 3期
刊出日期:2022-05-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教材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在线教学心理状态分析与应对——基于北京林业大学60份教学总结
田浩, 刘嘉怡
DOI: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线教学成为无奈之选。作为区别于传统实体教学的新形态,线上教学具有延展时间空间等独特的优势。但是,作为非常时期的被迫选择,在线教学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情感沟通不畅、主体互动不良等方面的困扰。基于北京林业大学60份教学总结的文本分析,从认知观念、情绪感受等角度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在线教学心态进行了分析,对教师应对策略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疫情期间高校教师在认知方面普遍持有线上教学责任重、难度高、机遇大3种观念;情绪方面主要体现为低控制感引发的3种焦虑,即技术型焦虑、过程型焦虑、效果型焦虑;教师的应对策略则体现为围绕教学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深化未来在线教学的对策。
2022 Vol. 40 (3): 1-3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745 KB)  ( 21 )
4 辅导员视角下的工科类专业学生学业问题的帮扶对策——以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为例
周韵, 赵敏
DOI:
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人数持续上升,学生学业困难人数逐年增加,而工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数理基础要求高、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学业问题尤为突出。学业作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改善大学生学业困难问题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高等院校构建良性可持续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基于此,从工科类学生学业问题的内部成因出发,通过总结分析以往学业问题的相关数据,找出学业问题的帮扶规律,探讨了辅导员对于学业困难生的帮扶对策。该项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学生整体学业预警等级下降;学生毕业率有所提高;学生心理状态渐趋稳定。
2022 Vol. 40 (3): 4-7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1137 KB)  ( 12 )
8 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宋先亮, 金小娟
DOI:
实践教学是林产化工专业(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北京市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本科生的实习教学面临一些问题:①北京市内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少、实习企业难找;②企业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干扰正常生产,不愿接纳学生实习;③疫情防控措施严,难以按照实习的预定时间执行,影响实习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利用科研合作建立稳定的就近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实习的保障能力;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扩充学生的实践能力;举办系列行业专家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开设专业特色实验,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重视毕业设计环节,夯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专业吸引力增加,在林业工程类学生大二年级分专业时,该专业的第一志愿率从2019年的72%增加到2021年的96.15%,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达到100%,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022 Vol. 40 (3): 8-11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1224 KB)  ( 13 )
12 基于多课程融合的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现——以玫瑰设施栽培虚拟仿真实验为例
吴琴香, 李志强, 孙敏红, 唐丽
DOI: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的难点,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针对园艺相关课程教学特点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玫瑰设施栽培虚拟仿真实验为例,提出通过串联线索的多课程融合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通过项目教学,采用"虚实互补"的方式,按照"递进式"实验安排,以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设施栽培工作环境及生产过程,紧扣生产实际,达到使学生掌握智慧农业生产基本原理和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的目的。同时建立"教"与"学"两端评价机制,提升教学效果。
2022 Vol. 40 (3): 12-16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2320 KB)  ( 14 )
       学科专业建设
16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何茜, 周玮, 许窕孜, 陆永超, 陈晓阳
DOI:
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的达成,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指向。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部分,新林科建设旨在通过改革创新重点解决林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高等农林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研学结合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科建设和林业的新发展脱节等。为此,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对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研融合、加大本科核心课程和"慕课"建设力度的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基于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一是重新修订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理想信念、林业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养、专业综合素质、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和学习发展等10个方面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按照"遵循标准,整体优化;以人为本,分类培养;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的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科研与创新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通过优化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开设创新性综合实验等推进科教融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对林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了由专业综合实习、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特色拓展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022 Vol. 40 (3): 16-2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836 KB)  ( 47 )
21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为例
姚立健, 金春德, 李光耀, 张晓春
DOI:
学科与专业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共同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有必要推动学科与专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各自建设的"两张皮"现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助于营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助于节源增效和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虽然面临着规划建设同步难、功能使命有差异、两者发展欠协同等问题,但也具备共生共长的土壤和相近的建设要素。因此,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从组织架构一体化、目标使命一体化、研教活动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条件建设一体化等路径开展了林业工程学科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首先,通过顶层设计完成学科专业的组织架构一体化,使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了组织保障。其次,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学科科研方向和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两者目标的一致化和使命的趋同化。再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教学在科研中提升、科研在教学中深化的良好局面。最后,通过统筹各类师资和团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以及人、财、物等保障条件的协同共建,实现高效的资源融合共享。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学科平台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以及实训基地的共享。
2022 Vol. 40 (3): 21-25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3050 KB)  ( 20 )
       思想政治教育
26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与发展路径
王华, 殷旭辉
DOI: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建构主义的一个理论分支,其学习理论提出的主体论的知识观、实践本位的课程观、情境化的教学观等3个重要观点,提供了知识学习赖以依托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对指导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此,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学生声音缺失、参与度不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以及在学习中的获得感有待提升等问题,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进行分析,设计了包括引入、交互、选择、践行等4个环节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型。首先将公共知识的引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起点;然后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社会交互活动完成知识的集体化学习,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不断重构而走向新的理解进而完成知识的个体化成长;最后从认知走向实践,学习者通过"实践—反省"的循环往复完成个体知识的生成。基于此,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师角色等3个维度深入探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的途径。一是统整多学科知识,强化各科知识的联结性,改进平面教学模式,构建更具生活化和综合化、更开放的立体教学模式。二是通过情境、对话、意义的建构,完善"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三是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在引领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确定体现多元价值的学习成就评估数据、关照学生的个体经验等方面,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2022 Vol. 40 (3): 26-30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935 KB)  ( 10 )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水生生物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探索
王玉玉, 雷光春, 马静
DOI:
介绍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全过程的途径,分析了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建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4个案例;运用"问题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工具,针对课程内容提前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中;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使用案例法、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实施思政改革后,课程专题研讨中90%的学生都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进行了思考,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的人才,为农林类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2 Vol. 40 (3): 31-33 [摘要] ( 52 ) HTML (1 KB)  PDF (640 KB)  ( 28 )
34 家国情怀融入“植物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
赵伟, 郝振萍
DOI:
"植物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植物设计"课程主要关注植物造景的手法,课堂过于单调,以植物论植物,设计作品缺乏内核精神,学生缺乏设计情怀,不能结合社会热点。为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将家国情怀融入"植物设计"实验课堂,立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提出了家国情怀与"植物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耦合点:一是培养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二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三是培养关爱他人的家国情感。在"植物设计"课程中提出疫情防控背景下实验课程的选题方向:一是动物保护专题的植物设计,二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植物设计,三是特殊事件背景下的专题设计,为丰富特殊时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出思路。将家国情怀融入"植物设计"实验课程后,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热情与设计灵感,提升了"植物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2 Vol. 40 (3): 34-37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776 KB)  ( 14 )
38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探索
刘志红, 解庆, 陈艾妮
DOI:
"插花艺术"通识课程是以植物为主体,以美学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与哲学、文学、绘画艺术等领域相互融合,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插花艺术"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通过深入挖掘插花艺术中与花材、花器、插花制作过程、后期养护等相关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作用,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当代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插花艺术"通识课程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植物学类课程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有力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2 Vol. 40 (3): 38-41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786 KB)  ( 35 )
42 “森林生态学”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闫琰
DOI: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农林院校作为生态特色与优势鲜明的行业类院校,肩负着国家"树谷、树木、树人"的三大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态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突出课程专业特色的同时,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种融合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森林生态学"教学使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同步提高。
2022 Vol. 40 (3): 42-46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973 KB)  ( 30 )
       研究生教育
46 依托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培养环节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杨学军, 李谱华, 王博馨, 朱妮
DOI:
实践研究是林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林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培养环节,培养具备扎实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重点关注的课题。与此同时,高等农林院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已建成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高等农林院校对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基地建设的认识有偏颇,在基地建设中没有对高校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予以足够的重视,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林业硕士开展实践研究所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软件建设存在林业硕士在校外基地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缺位等问题,所以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创新的视角,在依托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培养环节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首先,依托学校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站(基地)开展林业硕士培养,选派研究方向与试验示范站(基地)的推广技术密切相关的林业硕士驻站开展实践研究。其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案例建设,将试验示范站(基地)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结合试验示范站(基地)的生产实际编写典型的教学案例,不断改善林业硕士培养条件。最后,建立双层管理制度,学校与试验示范站(基地)共同实施驻站(基地)林业硕士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林业硕士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无论是林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还是林业硕士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不断提高。
2022 Vol. 40 (3): 46-50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841 KB)  ( 16 )
       教材建设
51 中外植物学教材的比较及其启示
王辉, 易华, 姜在民
DOI:
植物学是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农林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植物学课程具有重要性、基础性和经典性的特征,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不断有植物学教材问世,并随着植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不断推陈出新。为了为我国高校植物学的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提供参考,选取2007年以来出版的7部国内优秀教材和5部国外知名度较高的教材,从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一是在内容和编排方面:植物学教材主要分为植物学体系和植物生物学体系两大体系,我国高校教材多采用植物学体系,国外的通识型植物学教材基本采用的是植物生物学体系。国内外植物学教材在构成内容的比例分配、编排的逻辑、各部分的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二是在插图和图版方面:国内教材多为黑白印刷,插图以墨线图为主;国外教材多为彩色印刷,插图以模式图、光镜/电镜显微照片、实物照片为主。三是在教法相关和资源拓展方面:国内外教材在每章的内容提要、学习目标、小结、练习题以及拓展阅读内容的编排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2个方面存在不同:一是在每章的起始页,国外教材会有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植物照片和文字介绍,国内教材通常只有图片而没有文字介绍。二是在教材的最后,国外教材都有附录、词汇表和索引;国内教材通常有索引,有的有词汇表,但都很少有附录。同时,以线上电子资源配合纸质教材的出版且将纸质教材中与教法相关的编排放入线上电子资源是国内外教材的显著特点,所不同的是国外教材配套的线上电子资源中还有提供给教师使用的参考资料,而国内教材很少有这部分资料。基于上述比较分析,应博取中外之长,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植物学教材质量和课程教学水平。一是增加科学方法的内容,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二是提高图片质量,促进电子资源建设和共享;三是注重更新知识,充实拓展阅读的资料。
2022 Vol. 40 (3): 51-55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814 KB)  ( 19 )
       教学园地
56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优化——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
庄晓敏
DOI: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例,针对疫情时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引发对教学的优化思考。深刻剖析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存在的组织管理繁锁化、教学复杂化的特点,并从这两方面探讨了疫情时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在实现学生参与性、教学均等性上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进而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联动、双管齐下的课程教学管理,以实现教学公正,构建多维多元教学框架的教学思路,实现了更高效的师生互动交流、更积极的学习状态、更多样的成果表达,从而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2022 Vol. 40 (3): 56-58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602 KB)  ( 10 )
59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以“森林土壤学”课程为例
张芸, 石福习, 陈伏生, 郭利平, 李建军
DOI:
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不仅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也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森林土壤学"是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等问题,教学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一流课程建设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实训、考核评价"4个维度对"森林土壤学"课程进行了实践探索。首先,打造"知识要点、科技前沿、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优质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行同向;其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优化课程实验和实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实现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的有效贯通;最后,建立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相配套的多元化、过程化、能力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保障一流课程改革的成效。实践表明,以一流课程建设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后,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农林高等院校林学专业"金课"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2022 Vol. 40 (3): 59-63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2593 KB)  ( 16 )
64 林学专业“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贵州大学为例
张广奇, 齐新民, 韦小丽, 郭其强, 谭伟
DOI: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林学专业"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薄弱,课程思政元素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以及课程内容与贵州省当地林业实际有所脱节等问题,以贵州大学为例探索了"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增加课堂知识延展性;二是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三是突出贵州省生态林业特色,贴近学生未来就业需求。通过对林学专业"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经济学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知识与修养全面发展,学生全面了解了贵州省情省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022 Vol. 40 (3): 64-67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797 KB)  ( 13 )
67 “木质素及其利用”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郝翔, 彭锋
DOI: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传统线下授课的"木质素及其利用"不得不转变为线上授课模式。结合线上教学资源,针对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考评3个环节,构建了"木质素及其利用"课程线上"翻转课堂+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后学生调研反馈,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索精神,强化了对"木质素及其利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2 Vol. 40 (3): 67-70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2177 KB)  ( 20 )
71 “实用英语视听说”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梁艳春, 郅红, 杨晓霏
DOI:
新文科建设赋予了大学英语教学新内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日益受到重视。而传统的"视听说"教学由于陈旧的教学内容、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单一的考核方式等问题不利于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实用英语视听说"是2019年外语学院为适应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建设需求为非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模块课程中的一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的输出,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国际交往中具备较强外语竞争力和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能力。为此,在"实用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借助互联网课堂派在线平台,以TED为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内化于整个教学中。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式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出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
2022 Vol. 40 (3): 71-75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889 KB)  ( 15 )
76 基于VARK学习风格模型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多感官教学法的探索
于晓南
DOI:
VARK学习风格模型是目前最著名的学习模型之一,它将人分成4种学习偏好类型,分别为:视觉型(V)、听觉型(A)、读写型(R)、动觉型(K)。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应用VARK8.01问卷,对在读的87名学生进行了VARK学习风格分析,掌握了每位学生最擅长的学习习惯,以此为依据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设计,制定了多感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听说一体化、嗅觉记忆法以及教学动态化,为学生创造出"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动觉乃至触觉等感官,使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植物,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基于VARK模型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多感官教学方法,设计出匹配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022 Vol. 40 (3): 76-78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1294 KB)  ( 9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