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外植物学教材的比较及其启示 |
王辉, 易华, 姜在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
|
|
摘要 植物学是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农林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植物学课程具有重要性、基础性和经典性的特征,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不断有植物学教材问世,并随着植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不断推陈出新。为了为我国高校植物学的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提供参考,选取2007年以来出版的7部国内优秀教材和5部国外知名度较高的教材,从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一是在内容和编排方面:植物学教材主要分为植物学体系和植物生物学体系两大体系,我国高校教材多采用植物学体系,国外的通识型植物学教材基本采用的是植物生物学体系。国内外植物学教材在构成内容的比例分配、编排的逻辑、各部分的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二是在插图和图版方面:国内教材多为黑白印刷,插图以墨线图为主;国外教材多为彩色印刷,插图以模式图、光镜/电镜显微照片、实物照片为主。三是在教法相关和资源拓展方面:国内外教材在每章的内容提要、学习目标、小结、练习题以及拓展阅读内容的编排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2个方面存在不同:一是在每章的起始页,国外教材会有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植物照片和文字介绍,国内教材通常只有图片而没有文字介绍。二是在教材的最后,国外教材都有附录、词汇表和索引;国内教材通常有索引,有的有词汇表,但都很少有附录。同时,以线上电子资源配合纸质教材的出版且将纸质教材中与教法相关的编排放入线上电子资源是国内外教材的显著特点,所不同的是国外教材配套的线上电子资源中还有提供给教师使用的参考资料,而国内教材很少有这部分资料。基于上述比较分析,应博取中外之长,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植物学教材质量和课程教学水平。一是增加科学方法的内容,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二是提高图片质量,促进电子资源建设和共享;三是注重更新知识,充实拓展阅读的资料。
|
|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教材建设,
植物学,
中外比较
|
|
基金资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校级规划教材建设重点项目——《植物学》,项目编号:办发9号。 |
[2] |
李扬汉.植物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17.
|
[4] |
姜在民,贺学礼.植物学[M].2版.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454.
|
[6] |
强胜.植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71.
|
[8] |
杨世杰,汪矛,张志翔.植物生物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59.
|
[9] |
叶创兴,朱念德,廖文波,等.植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38.
|
[11] |
BERG L R.Introductory botany:plants,people,and the environment[M].2nd ed.Belmont,CA, USA:Thomson Brooks/Cole,2008:1-604.
|
[13] |
EVERT R F,EICHHORN S E.Raven biology of plants[M].8th ed.New York,NY,USA:W.H.Freeman and Company,2013:1-727.
|
[15] |
MAUSETH J D.Botany: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M].6th ed.Burlington,MA,USA:Jones & Bartlett Learning,2017:1-1838.
|
[17] |
汪矛,杨世杰.加强植物生物学课程建设 推动高校植物学科教学改革[J].植物学通报,2002,19(5):634-636.
|
[19] |
徐恒戬,赵凤云.我国本科植物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生物学通报,2016,51(5):12-15.
|
[20] |
姜在民,易华.植物学实验[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214.
|
[22] |
董路,张雁云.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0,10(2):3-13.
|
[5] |
马炜梁.植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99.
|
[16] |
周云龙,方瑾,刘全儒.新编《植物生物学》教材与21世纪植物学课程内容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1999(6):34-35.
|
[7] |
杨继.植物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12.
|
[18] |
强胜.如何打造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理念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32-37.
|
[1] |
CRONQUIST A.Basic botany[M].2nd ed.New York,NY,USA: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2:1-662.
|
[3] |
戴伟民,石志华.中美《植物学》教材编排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84-86.
|
[12] |
BIDLACK J E,JANSKY S H.Stern's introductory plant biology[M].14th ed.New York,NY,USA: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18:1-519.
|
[14] |
GRAHAM L E,GRAHAM J M,WILCOX L W.Plant biology:pearson new international edition[M].2nd ed.Harlow,Essex,UK: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4:1-646.
|
[23] |
胡适宜,申家恒.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图说——形态与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95.
|
[10] |
周云龙,刘全儒.植物生物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27.
|
[21] |
姜在民,刘培亮.秦岭火地塘植物图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77.
|
[1] |
史旭光. “慕课”的兴起与高校教学的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1-5. |
[2] |
田浩, 李悦昕.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28-31. |
[3] |
周成军, 巫志龙, 周新年, 郑丽凤, 沈嵘枫. “工程索道”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1-15. |
[4] |
邱仁辉, 胡新, 江汉森. 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6-20. |
[5] |
陶雷, 冯富娟, 高瑞馨, 王秀华, 郑宝江. “植物学实践”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的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15-18. |
[6] |
杨文权, 姜在民, 易华. 基于慕课的“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61-64. |
[7] |
林宇, 詹硕.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25-28. |
[8] |
高志勇, 耿一田. 中美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37-43. |
[9] |
戴磊. 论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与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1): 1-8. |
[10] |
王忠君, 王鑫, 刘毅娟. 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包容化、平台化发展特征的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6): 34-39. |
[11] |
郭惠红, 刘忠华, 李晓娟, 刘平丽, 刘小敏. “植物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5): 47-50. |
[12] |
李洁, 张成凤. 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4): 6-11. |
[13] |
安黎哲. 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3): 1-5. |
[14] |
陈红艳, 丁来欣. 高等农林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3): 61-63. |
[15] |
韦小丽, 丁贵杰, 何跃军, 谭伟, 余丽萍. 林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行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11-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