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兴起与高校教学的发展
史旭光
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技术发展会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应运而生,并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课程主体面向公众开放、学习者免费学习、授课和交流通过网络进行等特征。其大致可分为2类,即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cMOOC)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xMOOC)模式。"慕课"建设在我国始于2013年,之后发展非常迅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拓展渠道,也为校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高校开展"慕课"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课程的同质化较为严重、具有特色的优质"慕课"比较少、"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慕课"平台的建设未能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因此,针对"慕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慕课"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措施。一是基础通识类、专业类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慕课"建设应有所区别,积极建设具有特色的"慕课",扭转同质化趋势;二是将"慕课"引入课程教学的各阶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状况,加强课前和课后的"教"与"学"的互动;三是将网络和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从而提高"慕课"的体验效果。
关键词 :
慕课 ,
高等教育 ,
课程教学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互联网
基金资助: 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在线考试系统题库的建设",项目编号BJFU2017JY059。
[2]
COURSERA.About us[EB/OL].(2015-06-26)[2020-05-15].https://www.coursera.org/about.
[4]
HABER L.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刘春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6-113.
[6]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8]
黄小强,柯清超.cMOOC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87-94.
[10]
王辰炜.我国高校慕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7):255.
[12]
桑新民.MOOCs 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6):5-10.
[14]
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2015,52(1):78-84.
[9]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25-30.
[16]
许力行.浅谈人工智能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6):27-28.
[1]
PAPPANO L.The year of the MOOC[EB/OL].(2012-11-14)[2020-05-15].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html.
[3]
EDX.About us[EB/OL].(2015-06-26)[2020-05-15].https://www.edx.org/about-us.
[5]
王鹏,柯文丽.慕课在国内外的发展与运行状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51-52.
[7]
王雯,张仁琼.xMOOC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7,34(3):71-73.
[11]
孟亚玲.从"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看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4(8):38-43.
[13]
刘晓燕,徐颖,马川,等."慕课"在高校中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8(12):175-176.
[15]
钱洁,叶培结,赵义堃.大数据、慕课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0-114.
[1]
王辉, 易华, 姜在民. 中外植物学教材的比较及其启示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51-55.
[2]
王华. 项目教学法在“社区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70-74.
[3]
徐秋芳, 冉琰, 吴家森, 秦华, 姜培坤. “双万计划”实施背景下“土壤学”课程升级提质路径的探讨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75-78.
[4]
田浩, 李悦昕.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28-31.
[5]
高露双, 范春雨, 张春雨. 面向涉林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35-38.
[6]
王延玲, 臧德奎, 亓帅.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植物新品种专题”课程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56-59.
[7]
谢剑波, 张德强.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71-74.
[8]
周成军, 巫志龙, 周新年, 郑丽凤, 沈嵘枫. “工程索道”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1-15.
[9]
邱仁辉, 胡新, 江汉森. 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6-20.
[10]
杨江涛, 李雅素, 李晓明, 李利敏. 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探讨——以“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52-56.
[11]
杨文权, 姜在民, 易华. 基于慕课的“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61-64.
[12]
林森, 林宇洪, 孙达新, 侯秀英.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69-73.
[13]
宋建武, 冯翠萍. 地方农业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3): 44-48.
[14]
林宇, 詹硕.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25-28.
[15]
高志勇, 耿一田. 中美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及启示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