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
邱仁辉1, 胡新2, 江汉森3 |
1.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州 350108; 2. 福建农林大学科教基地管理中心,福州 350108; 3. 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福州 350108 |
|
|
摘要 实践教学的弱化一直是影响农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实践基地建设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区域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以及跨越地理位置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建”与“用”脱节、建设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基地建设目标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低等问题。为此,福建农林大学提出“点面结合、校地共建、闽台合作”的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并探讨了“产教研三方协同保障,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农林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高等农林院校与区域内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协同保障、产学研高度融合等特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区域农林业技术“瓶颈”的突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以提高农林业共同体内聚力为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农林大学以洋中科教基地建设为试点,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引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彰显闽中闽北区域特色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②建立“多方参与、协同保障”的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运行长效机制;③打造完整的农业基本技能和产业实践链条,提升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水平;④拓展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服务乡村振兴和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农林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与区域农林产业的有机衔接,建立了农林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长效保障机制,促进了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学科交叉,解决了开放性实践教学缺失问题;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方面,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面向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实践育人成效,为对台的农林业交流提供了窗口;在成果辐射与示范效应方面,为地方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板。
|
|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农林实践教学基地,
区域性,
共建共享,
校地共建,
闽台合作
|
|
基金资助:教育部2020年度第2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林业产业集群与林业新工科专业群协同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E-SPNL20202314;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闽台合作校地共建农林科教基地”,项目编号FJJKCGZ15-042。 |
[7] |
张颖, 邹双全, 张继, 等. 农林院校社会服务创新模式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农业科技, 2012(9): 93-96.
|
[3] |
胡新, 张阿妹. 农林院校校外科教基地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控——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武夷学院学报, 2015, 34(1): 50-54.
|
[1]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3-01)[2020-08-05].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htm.
|
[5] |
胡新, 邱仁辉. 农林院校校外科教基地功能定位探析[J]. 武夷学院学报, 2017, 36(5): 102-105.
|
[6] |
刘胜. 尤溪县洋中科教基地建设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20.
|
[4] |
陶元磊, 李莹, 张玉翠.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析[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6): 30-34.
|
[2] |
万玉凤. "北大仓行动": 掀起高等农林教育新变革[N]. 中国教育报, 2019-09-23(1).
|
[1] |
田浩, 李悦昕.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28-31. |
[2] |
周成军, 巫志龙, 周新年, 郑丽凤, 沈嵘枫. “工程索道”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1-15. |
[3] |
林宇, 詹硕.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25-28. |
[4] |
高志勇, 耿一田. 中美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37-43. |
[5] |
戴磊. 论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与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1): 1-8. |
[6] |
王忠君, 王鑫, 刘毅娟. 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包容化、平台化发展特征的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6): 34-39. |
[7] |
李洁, 张成凤. 新时代高校生涯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4): 6-11. |
[8] |
安黎哲. 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3): 1-5. |
[9] |
韦小丽, 丁贵杰, 何跃军, 谭伟, 余丽萍. 林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行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11-16. |
[10] |
黄艳辉, 方健, 行焱. 加拿大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其启示——以多伦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6): 68-71. |
[11] |
敖妍, 马履一. 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6): 72-78. |
[12] |
孟威, 虞依娜. 自然教育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自然教育”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4): 1-8. |
[13] |
陈锋军. 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对我国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2): 15-18. |
[14] |
陈玉珍, 张柏林. 更新教学理念完善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国高校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研讨会”和“第一届京津冀农林院校生命科学教学研讨会”的综述[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04): 17-20. |
[15] |
初磊, 刘霞, 王良杰, 张金池. 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6): 1-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