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为例 |
姚立健, 金春德, 李光耀, 张晓春 |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 杭州 311300 |
|
|
摘要 学科与专业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共同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有必要推动学科与专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各自建设的"两张皮"现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助于营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助于节源增效和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虽然面临着规划建设同步难、功能使命有差异、两者发展欠协同等问题,但也具备共生共长的土壤和相近的建设要素。因此,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从组织架构一体化、目标使命一体化、研教活动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条件建设一体化等路径开展了林业工程学科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探索。首先,通过顶层设计完成学科专业的组织架构一体化,使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了组织保障。其次,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学科科研方向和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两者目标的一致化和使命的趋同化。再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教学在科研中提升、科研在教学中深化的良好局面。最后,通过统筹各类师资和团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以及人、财、物等保障条件的协同共建,实现高效的资源融合共享。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学科平台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以及实训基地的共享。
|
|
关键词 :
地方高等院校,
本科,
学科,
专业,
一体化,
组织架构、目标使命、教研活动、师资队伍、条件建设
|
|
基金资助:教育部首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涉林产业与高校产教综合体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教高厅[2020]20号;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农林类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项目编号:浙教函[2021]47号。 |
[4] |
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J].重庆高教研究,2019,7(4):122-128.
|
[1] |
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 高等教育,2015(22):19-23.
|
[3] |
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4):1-6.
|
[5] |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
[7] |
别敦荣.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7-17.
|
[9] |
陈峻,王炜.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人才培养资源的方法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4):5-7,18.
|
[11] |
张小芳.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2):64-70,106-107.
|
[12] |
余玉龙.强化教学学术 促高校教学科研双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5-36.
|
[14] |
施亚,唐毅谦,何盈.学科专业一体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203-206.
|
[8] |
郝文武.改造教育学: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给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14.
|
[10] |
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77-87.
|
[6] |
胡赤弟,黄志兵.知识形态视角下高校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组织化治理[J].教育研究,2013(1):78-85.
|
[2] |
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7-49.
|
[13] |
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76-81,123.
|
[15] |
王超,樊媛,贾克斌,等.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路径——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8,39(8):155-159.
|
[1] |
宋先亮, 金小娟. 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8-11. |
[2] |
何茜, 周玮, 许窕孜, 陆永超, 陈晓阳.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16-20. |
[3] |
吴俊文, 张大才, 王昌命. 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43-46. |
[4] |
方长发, 谢利娟, 刘学军, 蒋伟, 苏琳娜. 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47-52. |
[5] |
陈娟, 梁明霞, 李德会, 郭英, 李艳. 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67-69. |
[6] |
杨伶, 赵睿, 胡燕, 王金龙. “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19-23. |
[7] |
马静, 徐迎寿, 徐基良, 赵玉泽, 任忠诚. 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24-27. |
[8] |
田浩, 李悦昕.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28-31. |
[9] |
崔一梅, 赛江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升[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39-44. |
[10] |
赵杏花, 高永, 杨光, 彭静, 左合君. 高等农林院校专业基础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以“植物资源与利用”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04): 30-36. |
[11] |
李凌超, 程宝栋, 李芳芳. “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04): 36-40. |
[12] |
党晓宏, 蒙仲举, 高永, 黄露希, 朱泊年.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04): 46-55. |
[13] |
周成军, 巫志龙, 周新年, 郑丽凤, 沈嵘枫. “工程索道”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1-15. |
[14] |
朱震锋, 朱洪革, 万志芳.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林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及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28-34. |
[15] |
杨蕊, 黄润州, 冒海燕. “人造板工艺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35-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