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38卷 2期
刊出日期:2020-03-15

校长论坛
探索与思考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教材建设
 
 
       校长论坛
1 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索
李斌
DOI:
高等农林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建设一流本科、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掀起了重视本科教育的新浪潮。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高等农林院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改革的总遵循。高等农林院校要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立德树人、内涵发展、重构知识体系、打造共享平台、加强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深化教育创新,努力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2020 Vol. 38 (2): 1-3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662 KB)  ( 99 )
       探索与思考
4 21世纪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
王思思, 郭丽君
DOI: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0—2018年收录的796篇教育生态学研究相关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 20.0软件绘制了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二大研究主线是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宏观和微观为研究视角,以教育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专题、教育生态系统以及走向实际应用研究等四大主题展开研究。未来,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还需加强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并注意研究层次的分布以及重视教育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
2020 Vol. 38 (2): 4-10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4872 KB)  ( 129 )
11 林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行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院为例
韦小丽, 丁贵杰, 何跃军, 谭伟, 余丽萍
DOI: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贵州大学林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构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集中实践+行业实践”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多元化的行业实践教学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行业实践、推行“双导师制”以加强行业实践的指导、实施“双导师”共同评分与多层面考核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行业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在对两届卓越农林人才实验班的行业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行业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指出行业实践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和实习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及知识的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收获,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但是,也指出行业实践教学存在学时不足、部分行业实践项目与实践课程要求的内容脱节、实践时间安排较为分散、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提出完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林学专业行业实践教学的建议措施:进一步优化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开展行业实践教学;优选行业实践项目,提升行业实践项目的完成质量;稳定校外导师队伍,推进校内“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和聘用工作。
2020 Vol. 38 (2): 11-16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957 KB)  ( 109 )
16 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研究
刘占柱, 梁春花, 戴海燕, 李欣宇
DOI: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各高校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而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施中的关键一环。为此,针对国内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学生自主选择型”模式和“志愿填报”模式,其特点是专业分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专业分流开放性高且形式灵活、专业分流前后给予学生充分指导。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学院内分流模式、学科内分流模式、跨学院分流模式,在专业分流的对象、依据、程序、时间安排和次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学生层面存在专业分流对象覆盖面小、专业分流前后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专业分流的依据不够科学、专业分流的程序不够周全、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够灵活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高校专业分流制度的建议,即在学生层面扩大专业分流受众群体、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挫折教育,在学校层面完善专业分流的依据、优化专业分流的程序、合理规划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
2020 Vol. 38 (2): 16-19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604 KB)  ( 52 )
20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大类专业分流实时动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王春玲, 宋明惠, 陈俊华, 朱晨笛, 仝铠溦
DOI:
近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人工进行专业分流耗时且流程繁琐,存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基于此,根据用户需求对大类专业分流系统进行功能和结构上的分析,采用B/S模式,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设计了供学生、教师以及教务管理人员3类用户使用的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大类专业分流实时动态系统,实现了志愿填报、智能专业推荐、实时动态排名、迅速进行专业分流等功能。系统采用了协同过滤算法以实现“智能专业推荐”功能,通过研究和比较两种用户相似度计算公式的精确度,最终将精确度较高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方法作为协同过滤算法的计算公式。本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大类专业分流工作的高效率、高透明化,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认可。
2020 Vol. 38 (2): 20-24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3257 KB)  ( 37 )
25 高等农林院校开放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
丁海奎, 何云峰
DOI:
开放课程建设是农林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将引导和推动农林教育的重塑,有利于促进农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以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开放课程建设存在通识教育缺位且对农林教育的适应性不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不够、开放课程没有很好地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等问题。为此,高等农林院校在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开放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等重要的开放课程、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开放课程、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融通的开放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不仅明确了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而且丰富了高等农林院校的课程资源,加强了开放课程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020 Vol. 38 (2): 25-28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713 KB)  ( 43 )
       研究生教育
29 以主创设计师能力要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
唐晓岚, 熊星, 吴荣
DOI:
主创设计师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灵魂人物,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理想的目标岗位。从专业角度看,主创设计师需具备方案构思、方案表现、项目成本控制、工程实践经验等专业能力;从岗位需要的角度看,主创设计师需具备创新思维、调查分析、解决问题、领导及协作、表达沟通等岗位能力。针对我国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专业能力、轻岗位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以及“缺少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等问题,在参考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主创设计师能力要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途径:首先应构建“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要具备专业能力,也要具备岗位能力;其次应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学科竞赛、学术论文写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双能力”;最后,应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2020 Vol. 38 (2): 29-34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3822 KB)  ( 30 )
34 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西北农林大学2016—2018年毕业女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靳红, 罗建峰
DOI:
近年来,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人数比例不断上升,但整体就业率偏低、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准确分析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形成的自身原因,有助于女硕士研究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对2016—2018年硕士毕业生开展了网上调查,对男女硕士研究生职业涯规划的情况、求职意向、薪酬期望、就业地域选择等进行了对比,深入分析了造成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的自身原因:首先,女硕士研究生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其次,女硕士研究生个人发展主体意识淡薄;最后,女硕士研究生就业求稳的期望明显。对此,提出了改善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应切实加强对女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价值的引领,强化人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应大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其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三是全面提升女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夯实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四是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以提升女硕士研究生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为目标,鼓励女硕士研究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把握行业发展现状,放弃不合理的就业期望,提高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速度和能力。
2020 Vol. 38 (2): 34-38 [摘要] ( 149 ) HTML (0 KB)  PDF (2344 KB)  ( 34 )
39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陈志彦, 梁益梦, 刘元
DOI: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新材料的研究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对该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内容重点不突出且更新缓慢、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偏少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①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②力求教学内容“新”和“深”;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④采用多维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此次教学改革对于激发研究生学习热情、提高“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质量、增强研究生科研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20 Vol. 38 (2): 39-41 [摘要] ( 203 ) HTML (0 KB)  PDF (587 KB)  ( 50 )
       教材建设
4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思考
范立鹏, 杨长峰, 肖基浒, 高兴荣, 刘宪钊
DOI:
通过收集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7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的信息,从教材修订、教材新编、教材引进等3个方面对林学专业相关教材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相关教材建设存在专业基础课的统编教材较少、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实习实训方面的教材建设薄弱、教材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为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相关教材建设应加强教育、出版等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创新教材建设理念,改革教材建设制度,通过构建教材质量评估体系、教材建设兼顾“编”“选”原则、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着力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等措施,促进相关教材建设质量的提高、高质量教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卓越计划”全面、深入、高效地实施。
2020 Vol. 38 (2): 42-47 [摘要] ( 176 ) HTML (0 KB)  PDF (1011 KB)  ( 41 )
       教学园地
48 “概念图”教学法在“森林经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向玮, 黄泽园, 李俊杰
DOI:
“概念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认知工具,能有效辅助学生识别关键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能使教师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森林经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以课程核心章节“法正林”为例,探讨了“概念图”教学法在“森林经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首先,学生针对课程核心章节编制概念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图的构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通过小组协作进一步完善概念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概念图”教学法在“森林经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020 Vol. 38 (2): 48-52 [摘要] ( 198 ) HTML (0 KB)  PDF (5788 KB)  ( 51 )
53 “土壤学”课程“学习历程教案”的设计——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耿玉清, 王登芝, 赵婉凝, 栾亚宁
DOI:
“学习历程教案”是教师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针对学习过程设计的专业化教学方案。它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编写的,由师生共同使用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学习历程教案”的每一个组成要素都是围绕“学”开展的,其中学习目标是课程学习的起点;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资源的选择;倡导“学”在先,“教”在后,“评”在中。为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探索了“土壤学”课程“学习历程教案”的编写方法:一是提炼学习主题,精简主题内容;二是要编写学习目标,强调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三是学习评价应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四是通过选择学习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学科专业的前沿成果;五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学习检测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展学后反思,进一步明晰学习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历程教案”的设计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0 Vol. 38 (2): 53-55 [摘要] ( 296 ) HTML (0 KB)  PDF (531 KB)  ( 61 )
56 “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海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张娟, 肖亦敏, 陈展川, 侯则红
DOI:
“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定位狭窄、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衔接不紧密、教学组织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改革建议。首先,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拓展“植物造景”的课程定位,使其从美化点缀环境上升到关注人类环境问题的大尺度上;其次,根据“植物造景”课程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及课程组成来满足教学目标;再次,根据新的课程设置,调整“植物造景”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使“植物造景”实验课授课与理论课授课并重,并拓宽实验课授课的内容;最后,完善“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方法,在理论课上采用案例教学,在实验课上开展案例实地调查及实际项目训练。总结了教学改革后取得的教学成效,包括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了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了教学资料库、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2020 Vol. 38 (2): 56-59 [摘要] ( 199 ) HTML (0 KB)  PDF (753 KB)  ( 55 )
59 林学专业“GIS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郝红科, 赵鹏祥, 毛晓利
DOI:
“GIS导论”课程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传统林业向数字林业和智慧林业过渡的纽带,因此近些年各林业高校林学专业对其日益重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GIS导论”课程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为基础,针对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课时不足和GIS教学深度与广度有限等问题,“GIS导论”课程组进行了5项改革,具体措施如下:①调整授课内容;②开展阶段化教学;③分组实验;④成立兴趣小组;⑤鼓励学生使用开源GIS软件。“GIS导论”课程改革解决了林业GIS教学当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提高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了GIS技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深入应用,为林学专业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提供了参考。
2020 Vol. 38 (2): 59-62 [摘要] ( 199 ) HTML (0 KB)  PDF (708 KB)  ( 55 )
63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彭尧王望, 曹金珍
DOI:
作为“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学时少、实验任务固定、学生依赖性强、对课程兴趣度不高等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中,将原有课程扩展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课前:教师推送预习材料、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课中: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协作完成实验任务;课后:教师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减轻教师的重复性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2020 Vol. 38 (2): 63-66 [摘要] ( 158 ) HTML (0 KB)  PDF (1311 KB)  ( 45 )
67 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曾昭君, 黎贝, 张莉
DOI:
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强调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性而忽视了它的公共性特征,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基于此,分析了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一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二是要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三是要遵从特殊人群的行为习惯。同时,总结了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必要性: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公共性特征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现途径:首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公共性特征的设计要求;其次,在不同教学阶段体现公共性特征内容,如在前期调研阶段增加公共性特征的分析、在设计阶段结合公共性特征确立设计主题和功能定位、在改造方案生成阶段将空间艺术与公共性特征相融合、在设计成果深化阶段通过细节体现公共性特征。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增强了对风景园林师责任与价值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020 Vol. 38 (2): 67-70 [摘要] ( 190 ) HTML (0 KB)  PDF (724 KB)  ( 26 )
71 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郑景明, 齐建东, 康峰峰, 牛树奎
DOI:
在网络开放课程普及的背景下,践行翻转课堂的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针对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课程“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教学内容落后于学科的快速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少衔接等,探讨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首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专业课程网站为依托,将“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设计为基础理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习3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各有不同,但都为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行性。其次,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课内、外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不但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还要组织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对其在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鼓励。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后,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形成了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到翻转式教学的转变。
2020 Vol. 38 (2): 71-74 [摘要] ( 165 ) HTML (0 KB)  PDF (1311 KB)  ( 84 )
74 “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
李颖超
DOI: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校美育工作的背景下,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新开设了“自然生态摄影”全校公共选修课。该课程融合艺术审美与自然教育,将理论、实践和研讨3类授课形式有机结合。“自然生态摄影”理论课程注重强化摄影基础,鼓励学生提升生物认知水平;实践课程由易到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拍摄实践;研讨课程重在经验分享和小组之间的沟通。将审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等育人元素融入“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教学中,总结了备课、注重课堂记录、构建“课代表-组长”运行模式的教学经验。提出“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改革建议:理论课优化、实践课拓展、开展教材建设、强化师生沟通、突出学习小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了美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
2020 Vol. 38 (2): 74-78 [摘要] ( 138 ) HTML (0 KB)  PDF (1962 KB)  ( 35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