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4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2-01-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留学生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基于“区块链”理念的新林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重构之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徐斌, 郑宏兵, 张利萍, 吕黄飞
DOI:
"区块链"具有分布式技术解决、高度信任、集成维护等特点,其核心功能是提升各个维度的治理能力。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职能部门对接二级学院的传统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容易使二级学院与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重复性工作较多、工作效率不高、人浮于事或者数据断档等问题的产生。而基于"区块链"理念重构新林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将有助于打破这一固有管理模式。当前,新林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重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其厚重的历史、完整的专业架构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为新林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的重构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同时,新农科建设标准倒逼新林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重构,"两性一度"金课标准对新林科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也提出新要求。从人才培养管理角度看,促进人才培养各环节互联互通以及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而这恰好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想相契合。为此,基于"区块链"理念对新林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重构的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设计。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为例,依托学校新农村研究院设置在全省的八大综合试验站,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三全育人"为主线,通过梳理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基本结构单元,重新架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用人单位、行业需求等"数据块"之间的区块链式互通"立交桥",并通过信息挖掘与及时准确填报、数据安全保障等技术措施,建成信息精准可靠、路径快速便捷、运行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区块链",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共建、信息透明、精准引培"的新林科人才培养格局。
2022 Vol. 40 (1): 1-5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1922 KB)  ( 93 )
6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为例
秦晓梁, 高雪纯, 赛娜, 王庆, 冯永忠
DOI: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与农科专业教育特色结合不紧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建科学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建设高效的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5项任务为支撑,实施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计划,成功构建了"1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打造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拓展校园创新创业平台空间等10项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体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2 Vol. 40 (1): 6-10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2543 KB)  ( 120 )
11 林木良种多圃配套育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王君, 康向阳, 张柏林, 胡冬梅, 孙宇涵
DOI:
林木良种生产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林木良种多圃配套育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于"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体系完善、林学一流学科建设和现代林木种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教学团队开发的"林木良种多圃配套育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架构,从专业知识的设计、虚拟场景的搭建、人机交互的构建、教学成效及系统使用反馈体系的建设方面总结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对持续开展林木遗传育种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从而为林业领域更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提供借鉴,服务林学一流学科建设。
2022 Vol. 40 (1): 11-14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2026 KB)  ( 98 )
15 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本科生教学为例
王云奇, 冯永忠
DOI: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实现"延迟开学、按时开课"的教学目标,线上教学成为各大高等院校首选的教学方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教学第一周、第二周线上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针对线上教学存在的网络教学平台运行平稳度低、教学设计与网络教学匹配度低、学生学习过程监管难度大、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升级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互动,全程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增强考核力度,提升学习质量,以期为其他高等院校提升线上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2022 Vol. 40 (1): 15-18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1359 KB)  ( 98 )
       学科专业建设
19 “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杨伶, 赵睿, 胡燕, 王金龙
DOI:
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建设难以融合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改革的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具有"新农科"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农科专业的特色;三是要构建"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在专业特色、实训条件和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022 Vol. 40 (1): 19-23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837 KB)  ( 83 )
24 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为例
马静, 徐迎寿, 徐基良, 赵玉泽, 任忠诚
DOI:
自然保护类专业是新林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建设生态文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治理体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林草事业发展的形势和背景下,对自然保护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自然保护类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要求高、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为例,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试点,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为突破口,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学校五方协同创新联动,构建了"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培养特色;创优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创立实践保障机制,强化实践质量监控等多项创新举措,提升了自然保护类专业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该研究很好地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求,对国内自然保护类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022 Vol. 40 (1): 24-27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6292 KB)  ( 67 )
       思想政治教育
28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
田浩, 李悦昕
DOI: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强化价值、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助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然而,当前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以散点式形式开展,缺乏完整、清晰、明确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案,系统性、整体性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尚未形成。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多元主体融合、课程内及课程间的思政要素融合、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等角度,对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党支部专题活动,推动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研究;通过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开展辅导和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强调和突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整体评估和动态调整。其次,从系统梳理课程内思政要素的"融入点"、积极吸收相关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及时将课程思政要素加入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开展配套教材和在线课程建设等入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课程思政体系。最后,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强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搭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红色"专业实践平台,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的落地与转化。
2022 Vol. 40 (1): 28-31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701 KB)  ( 99 )
32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探索
侯卫萍, 辛颖, 薛伟
DOI:
"工程技术经济学"是高校森林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分析"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总结了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课程内容中。思政内容元素的数量和切入点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以15~20个为宜。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后,提高了育人质量,帮助学生增强了"四个自信"。
2022 Vol. 40 (1): 32-34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561 KB)  ( 63 )
       留学生教育
35 面向涉林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高露双, 范春雨, 张春雨
DOI:
"森林可持续经营"课程是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林业专业全英文课程。基于林业教育国际化的需求,结合学习该课程留学生理论基础和专业分布情况,分析出该课程存在的课堂管理难、未考虑学生先导认知差异、教学模式理论痕迹严重、实践环节缺失、考核形式落后等问题。对照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提出通过补充先导认知、科研反哺教学和增设实践教学内容等优化教学内容,利用导向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模式,以及采取总结制度、专题考核制度和结课答辩制度完善考核模式等改革措施,有效提升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来华留学生的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2 Vol. 40 (1): 35-38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681 KB)  ( 69 )
       研究生教育
3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升
崔一梅, 赛江涛
DOI:
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对林业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本身都产生了积极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确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如何进一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成为急待思考的问题。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明显不匹配、不平衡的矛盾,以及林业建设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与林业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流失严重并存的情况。导致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人才供给总规模偏小、林业重点建设区域的人才供给分布不合理、提高培养应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缺失、人才培养与林业建设需求的结合有待加强、人才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等结构性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以下2个层面。一是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以支撑林业发展新阶段的人才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数量的区域分布,以适应林业发展新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进一步改进管理模式,实现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政策推动向需求拉动的转变。二是在微观层面,确立多元化培养规格,设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推广型、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复合型等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技术推广人才、通用管理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职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建立课程调整机制以及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的筛选机制,实施产教实质性融合的培养模式,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发展特色化人才培养项目等。
2022 Vol. 40 (1): 39-44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982 KB)  ( 59 )
4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构建路径的探究
王淑珍
DOI: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在主观体验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在个人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导师和研究生关注彼此的积极人格特质,在群体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和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在积极关系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导学关系的满意度。为此,针对现有导学关系研究存在的因过于关注"消极"、多聚焦于导学关系的矛盾和问题而导致的导学关系处理理念错位、处理方式不当、处理目标有偏颇等问题以及因对导学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而导致的重导师责任和主导作用、轻研究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轻导师需求等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视角,对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路径进行了有益尝试。一是以积极的认知模式客观评判导学关系,明确和谐的导学关系依然是主流;并对导学关系进行积极定位,即导师与研究生应彼此赞赏悦纳、相互发掘积极的人格品质。二是关注导师和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基于信任、平等、包容的和谐导学关系。三是构建积极的导学关系组织体系,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积极心理学理念宣传体系的构建,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2022 Vol. 40 (1): 45-49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794 KB)  ( 124 )
50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生物质复合建材研究方向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为例
王萌, 路则光, 贾万达, 张帅
DOI: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不全面、导师作用发挥不充分、资源保障机制不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有欠缺等问题,参考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结合研究生培养规律,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模式,从完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与导师组的作用、加强培养条件的保障、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推动持续改进5个方面全面构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山东农业大学生物质复合建材研究方向科研团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予以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以创新为核心,以木材科学实验室建设为支撑,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项目应用后,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拓展了研究生的就业范围和发展潜力,实现了教师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022 Vol. 40 (1): 50-55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2293 KB)  ( 144 )
56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植物新品种专题”课程为例
王延玲, 臧德奎, 亓帅
DOI: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匮乏,导致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基于此,山东农业大学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首次设置了风景园林学专业研究生选修课"园林植物新品种专题";聚焦行业前沿科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课上采用Seminar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方法,课下搭建互动平台;课程考核重视过程学习,从多方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上述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不但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及良好综合素质的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2 Vol. 40 (1): 56-59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687 KB)  ( 70 )
       教学园地
60 PBL教学法在“网络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李小勇, 罗媛媛, 李雪迎, 柳欢芳, 王恒愉
DOI:
经过50多年的施行与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教学法)逐渐被公认为国际领域最有效、最受肯定的教学方法之一,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难题等作用巨大。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将PBL教学法引入"网络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让MBA学生所在企业成为本科生教学的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多方位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网络营销学"课程为例,描述了该课程采用研究小组的形式,对MBA学生所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营销平台进行诊断,提出修订、改进、推广建议,构建了"企业问题-理论教授-问题诊断-实地调研-策划撰写-企业反馈-策划改进"的教学机制。教学实践证明,以PBL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多方位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了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认知,在课程学习实践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2022 Vol. 40 (1): 60-63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837 KB)  ( 54 )
64 PBL教学法在“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牟凤娟, 李双智, 赵雪利, 石明
DOI:
"树木学"是农林领域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农林生产及生活实践联系密切。鉴于"树木学"课程知识点繁多的特点,采用PBL教学法对"树木学"课程树木分类部分内容进行了教学尝试,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在"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在"树木学"课程教学中有选择地开展PBL教学法,可以提高该课程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普遍对PBL教学法反映良好,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树木识别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022 Vol. 40 (1): 64-67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1072 KB)  ( 98 )
68 “旅游资源学”课程“5E”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STEM教育理念
李丽娟
DOI:
构建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5E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充分调用已掌握的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通过师生互动与讨论不断修改完善方案,最终建构新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研究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旅游资源范畴广泛、涵盖类型多样,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开发策划与保护都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旅游资源学"课程适宜采用STEM教育理念下的5E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的5E探究式教学过程、及时调整考评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宗旨。近3年的教学实践证实,5E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其对跨学科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科研探究和创新能力。
2022 Vol. 40 (1): 68-70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555 KB)  ( 91 )
7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谢剑波, 张德强
DOI: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统遗传学走向信息化和大数据化,对传统"遗传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遗传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刻板,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时代的生物大数据完全脱节、现有教学体系与生物大数据操作平台整合不充分,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跟不上遗传学学科体系的发展速度等问题。为了加强林业高等院校"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研素养,对"遗传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建立典型案例数据库、在多个章节融合大数据分析思维、开展前沿专题讲座等。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2022 Vol. 40 (1): 71-74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694 KB)  ( 201 )
75 基于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国辉, 金一, 李志茹, 张柏林
DOI: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目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没有实物操作的情况下学生预习抽象,课堂上很难实现一对一多维度的展示,不利于微生物学知识点之间的贯通、拓展等。针对该课程课堂教学受相关条件限制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相关要求,提出引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多媒体+虚拟仿真+课堂训练"多元结合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微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知识点和主要实验技术多维度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课前课后反复学习巩固知识并拓展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从教学设备改善、在线资源优化、实验内容交叉融合以及实验考核全面化等方面提出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最后,从促进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自主学习的可控性、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课堂操作与虚拟教学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分析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效果,以期为改革创新本科实践教学策略、加速课程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2022 Vol. 40 (1): 75-78 [摘要] ( 65 ) HTML (1 KB)  PDF (3322 KB)  ( 132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