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39卷 5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探索与思考
教学园地
他山之石
高职教育
行业教育培训
中外合作办学
 
 
       探索与思考
1 人居生态环境营建类实验室建设及运行模式研究——以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为例
宋文, 李雄
DOI:
伴随中国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赋予了人居环境学科更重大的社会责任。实验室作为学科科技创新和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促进了成果落地实践,体现了学科的发展状态。本文阐述了人居生态环境营建类实验室建设的内涵和国内现状,以唯一一个省部级(含)以上、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的人居生态环境营建类实验室——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为例,研究了实验室创新建设及运行的模式和机制,梳理归纳了实验室建设在科研成果、承担课题、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取得的成效,为今后该类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1 Vol. 39 (5): 1-6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2724 KB)  ( 87 )
7 教育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路径探索
张曼
DOI:
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振兴的重大阻碍,主要存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平衡、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等农科教育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教育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包括通过再教育培养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义务教育振兴农民的下一代、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因此,需要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改革举措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21 Vol. 39 (5): 7-10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678 KB)  ( 39 )
11 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分析——以长江大学为例
贺亚亚, 何蒲明
DOI: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基于座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以长江大学为例,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重视角就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结果发现:①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基本达到要求,但农业科学知识水平稍显不足,综合能力整体欠佳,尤其是创新能力;②学生对培养创新能力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专业知识的培养满意度相对较低,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度,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对课程设置中农林技术类课程占比偏高、课程内容与实践脱离、专业知识学习对就业贡献不大、教学方法落后、社会实践专业性弱表示不满。认为可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①强化专业认知教育;②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③拓宽实践途径,加强校政企合作,完善实践监督机制。
2021 Vol. 39 (5): 11-14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664 KB)  ( 25 )
15 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综述
贾伟洋, 李昕宇, 李援农
DOI:
近年来,区块链凭借其不可篡改性、唯一性、智能合约和去中心自组织等特点,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内学者对区块链研究的逐步深入,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扩展,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但是,由于当前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具体的实践情况尚不甚明了。为此,采取文献分析法对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从总体上看,区块链在我国的发展正逐步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探索,并不断走向具体化和精细化。根据参与方的属性不同,区块链可以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根据链与链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主链和侧链;根据链中记录的内容,可以分为实物链和代币链。此外,还有许可链、交叉链等。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管理领域、教育(教学)信息管理领域、教育基础平台建设领域等3个方面,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数据产权归属界限不明晰;匿名技术尚不成熟,隐私保护存在风险;链上存储可扩展性需求日益迫切,海量数据存储遭遇"瓶颈";技术安全性面临威胁;应用动力不足,开发有难度。为了进一步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落地,提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重点关注推动重构未来教育新形态、助力打造智"链"校园、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
2021 Vol. 39 (5): 15-21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1281 KB)  ( 19 )
21 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专业课程为样本
雷秀雅, 彭越, 于仕兴, 田浩
DOI: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还应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大学生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之一。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结合课程实际,对专业课程育人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建立适用于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过程、途径等3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模型以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以道德感、专业自信和心理健康作为实现核心目标所需的三大支撑目标;将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设定为课堂专业学习和课外专业实践;将素质培养过程划分为育人方案的设计、育人方案的具体实施、育人成果的总结和巩固等3个阶段。"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模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为了更好地发挥该模型的效能,切实发挥其示范作用,必须注重建设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适当的评估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主要创新点是确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并将"专业自信"纳入其中,使模型更加符合"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模型的应用符合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不需要额外增加人力、物力,只需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科学利用;模型的应用使教学相长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2021 Vol. 39 (5): 21-25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960 KB)  ( 36 )
       中外合作办学
25 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实践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与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的合作为例
孔祥彬, 刘思瑞
DOI: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已成为两国全面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进程中,北京林业大学与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通过建立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科研人员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多渠道拓展博士研究生培养、举办学术领域的国际研讨会等途径展开合作,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双方的合作不仅契合时代主题,符合主流导向,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特别是为北京林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支撑,促进了学校多优势学科的全维度发展。但是,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稳定以及内部合作体量不足、机制引导和资源配置不够等问题。因此,为了深化双方的合作,应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保驾护航;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打造高水平的中法林业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充分发掘科研合作平台优势,拓展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影响力;利用各方优质的资源渠道,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2021 Vol. 39 (5): 25-30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1087 KB)  ( 20 )
31 新时期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展望
林宇
DOI:
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因自身庞大的体量而具有比较明显的国际化发展规模优势,并且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和上升空间。但是,在面临新时期国际化发展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自身存在问题,包括涉林高校国际排名较为落后,国际影响力尚需快速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化林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有限,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缓慢等。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学生流动等产生的重大冲击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剧烈震荡、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美国及其盟国对我国的疯狂打压和围堵等外部挑战。因此,为了应对挑战,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应做好战略布局,重构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版图;健全制度体系,夯实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结构性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世界林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加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抢占高等林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高地。
2021 Vol. 39 (5): 31-34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709 KB)  ( 24 )
       高职教育
35 赣南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董新春, 张凤英
DOI:
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针对赣南林业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招生困难、供需脱节、就业不对口等问题,对林业类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设计,采取的措施有:以"定编"为纽带,形成一套定向培养制度、一个联合培养平台、一笔稳定培养经费的"三个一"机制,保障了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适应林业生产特点,实行"以产治学、由产至教"教学模式,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文化"四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达到多方共赢。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林业类专业人才"以产治学、由产至教"培养模式的创新,林业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增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林业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行业、社会的高度认可。
2021 Vol. 39 (5): 35-38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2476 KB)  ( 28 )
       行业教育培训
39 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丁娜, 陈立桥
DOI: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行业干部培训院校作为实施培训的主要机构,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紧扣主责主业设计策划培训方案。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涵盖课程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执行过程以及效果评估等内容,受培训需求、项目目标以及多元参与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优秀的教学策划方案需符合培训需求、要与培训目标具备一定的契合性、要能够确保培训顺利实施、要有一定的反馈和评估。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出现了一些需认真反思的问题:①培训目标的总体表述不够具体,目标设定比较宏观和宽泛,培训项目难以实现;实际参训学员与培训目标表述的目标实现主体不符,培训目标很难由参训学员实现;培训目标的表述中个别词语使用不准确;组织内训或主管单位委托举办的系统内部培训时,很容易将"培训目标"的表述与"工作目标"混淆。②培训项目教学策划方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有以培训需求为导向;教学方案呈现拼凑式特点,课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遵循导向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从培训目标设定、培训班名称策划、培训课程名称设计、授课师资筛选和教学内容安排等5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建议。
2021 Vol. 39 (5): 39-43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796 KB)  ( 21 )
       教学园地
4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内容优化
李方正, 黄槟铭, 李雄
DOI: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风景园林学科领域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重要专业课,对提升学科行业地位和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面临理论体系不完善和实践方法体系待优化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从课程理论内容优化、课程实践环节优化和教学内容优化途径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探索,以期通过理论教学内容集成创新研究和数字化网络实践平台建设等方式,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021 Vol. 39 (5): 44-47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650 KB)  ( 31 )
48 公众健康导向下的“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杨文越, 王婷, 赵晓铭
DOI:
在健康城市、可持续交通和人本主义理念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课程教学需要设立新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方案,探索以公众健康为导向,以人本交通和交通公平为规划理念,以可持续交通、公共交通主导和活动交通为发展方向的新课程内容体系,并从"线上+线下"教学方式、以城市交通出行创新调研为主导的课程设计和多目标相结合的课程考核3个方面优化教学模式。经过教学改革反馈,在对课程知识体系丰富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且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其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综合研究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同时亦提高了专业兴趣与专业认同感,取得较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效。
2021 Vol. 39 (5): 48-51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467 KB)  ( 20 )
52 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深圳大学为例
付贵萍, 武金发, 林绮晴
DOI:
在目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尤为重要。针对"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的差异,教师应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性地运用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法及创建实验短课等多种启发式和交互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辅助运用现代化互联网科技手段,以及革新课程的考核模式等探索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2021 Vol. 39 (5): 52-57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1896 KB)  ( 49 )
57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佘维维, 姜群鸥, 齐元静, 高广磊, 丁国栋
DOI: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面向全校的地理类专业选修课程。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系统性和前沿性强、课时少、教学对象专业背景多样等问题,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考核评价3个方面,探讨了"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①从限定课程内容范围、保证内容组织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化内容前沿性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②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雨课堂、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方法;③从平时测验、小组研讨、课程论文3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综合教学考评。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专业视野,锻炼了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整体满意度、教学效果都较为理想。
2021 Vol. 39 (5): 57-6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1232 KB)  ( 21 )
6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试验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
苏嫄, 王志杰
DOI:
"试验研究法"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科学研究实践技能的桥梁作用。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试验研究法"课程为对象,针对专业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专业融合度不高、教学质量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以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方法讲授为主、通用型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讲授为辅的"一主一辅"教学内容改革措施,探索出回顾式理论知识内容串讲、针对性试验研究方法讲解、参与式试验研究方法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期将该课程打造成学生好学、学好的学有所用、学以会用、学以致用的"金课",为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2021 Vol. 39 (5): 61-63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372 KB)  ( 19 )
64 基于慕课的在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张婷
DOI:
教学模式创新是长期以来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教学资源和技术选择面窄等问题。为解决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了基于慕课的在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慕课+微信群+雨课堂+腾讯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整合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定位,确保了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中多元互动、课后反思分享。从学生角度看,一是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提高,紧跟课堂节奏,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二是学习灵活性增强、思考能力加深,可寻找多种途径求解实际问题。从教师角度看,一是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自身知识不断革故鼎新;二是答疑解惑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很好地处理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三是根据不同知识点,创设小组讨论、相互辩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模式的教学,满足了课堂需要,增强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性。
2021 Vol. 39 (5): 64-67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718 KB)  ( 16 )
68 “植物生理学”慕课建设实践的探讨
余徐润, 熊飞, 陈刚, 吕冰, 吴云飞
DOI: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分工、知识点碎片化、课件和视频制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该课程幕课还存在系统运行稳定性不够、测验题设计和录入失误、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不足等问题。"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优化网页和程序、完善题型分值设定、提高试题录入的科学性、增加课程实践内容、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改进后的幕课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体验明显改善,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显著。
2021 Vol. 39 (5): 68-73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9099 KB)  ( 17 )
       他山之石
74 基于中美涉林高校比较的材料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探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徐开蒙, 陈太安, 高伟, 康昆勇, 解林坤
DOI:
为促进我国"两山理论"新形势下"高污染、高耗能"等传统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战略性绿色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西南地区林木生物质资源丰富的优势,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比较研究中美涉林高等院校材料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以"强特色""厚基础"和"重实践创新"三大人才培养特征为指引,将林木生物质基新材料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新增长点,确立了以"生物质/X复合材料"为特色的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了"生物质资源材料学""生物质复合材料学""生物质材料表面工程""生物质/高分子复合材料学""生物质/金属复合材料学""生物质/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学""生物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物质能源材料"和"生物质前沿新材料"等的专业特色课程。通过实施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联合强化训练和阶梯式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南林业大学培养了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且掌握各类生物质复合材料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21 Vol. 39 (5): 74-78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774 KB)  ( 18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