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42卷 2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的构成及涵养
安艳霞, 何云峰, 张丽
DOI:
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作为实践育人的关键力量,其实践育人素养的合理建构及养成尤为重要,关系着实践育人的效果和质量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推进。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是多元的,包括实践育人的理念、知识、能力、艺术等4个方面。其中,实践育人理念是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的首要内容,应包括教师自身的实践育人理念、对实践育人的认知、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学生观等,且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实践育人知识是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的基础内容,应包括实践育人方面的教育知识和情境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实践育人目标与价值的知识、知识更新素养及其对内调控的自我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实践育人能力是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的关键内容,应包括实践育人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能力、实践育人活动的设计能力、实践育人环境的创设能力、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交往能力以及实践评价反思能力等;以教师个人特质和魅力为基础的实践育人艺术是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的统领,是教师智慧、学识、才能、胆略等的综合体现。可见,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具有实践性、教育性、综合性、习得性等特点,其构成内容并非简单叠加的存在,也不是外界主观意识线性表达的结果,而是智性与主体悟性的统一,是在国家政策、学校、社会、教师个体的综合作用下迭代生成的。因此,应从以下路径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育人素养。一是加强国家相关政策的牵引,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加大宣传力度,对高校和高校教师以及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角色、责任和权益等进行界定和规范,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实践育人观念,从而为提升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的参与度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在行动中提升实践育人素养。二是完善高校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设,通过鼓励挂职锻炼、促进产学研协同、强化校地企协同等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通过在教师的职称评审、晋升、收入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及加大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等建立动力激发机制,通过引入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等,激发教师参与实践育人和提升实践育人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媒介职能和推动民间力量的加入,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实践育人氛围,增强社会相关力量的支持,从而为高校教师提升实践育人素养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四是发挥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从主动学习、提高认识、强化动机、主动参与、行动参与、提升素养、反思实践、提升自我等方面着手,不断激发高校教师自我提升实践育人素养的意识和行动。
2024 Vol. 42 (2): 1-6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1088 KB)  ( 9 )
7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李利敏, 于英翠, 任武刚, 王健
DOI: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队伍的基本成员,实验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实验技术人员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应从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管理及协调组织能力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坚持按需设岗实施分类管理、健全考评机制强化激励导向和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等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创新招聘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创新用人机制等进一步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最后,结合案例和实际数据进一步阐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成效。
2024 Vol. 42 (2): 7-10 [摘要] ( 65 ) HTML (1 KB)  PDF (675 KB)  ( 3 )
11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
许子乾
DOI: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典型的信息系统体系,教务管理系统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是基于传统MVC结构的单页web应用程序(SPA)。随着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面临着前端业务不断膨胀、逻辑过于复杂且具有高度耦合性、系统功能复杂度升高且更新迭代需求旺盛等诸多挑战。而微服务的架构思想体现的是技术不可知论和团队代码孤立化。因此,针对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基于微服务架构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在前端设计方面,运用微服务的架构思想将应用与系统解耦,混合使用路由分发、Iframe嵌入和Web组件等技术实现微前端。在应用程序开发方面,基于有界上下文拆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各个子应用程序,然后进行服务分区设计,最后在系统的子域上以独立的解耦设计开发相应的子应用程序,在各应用程序之间实现独立部署和独立开发。在系统实现方面,系统为每个子应用程序注册创建JSON配置文件,采用事件机制设计业务处理类消息的通信,在业务层为访客、学生、教师和学院管理员等设计了不同的功能组件。
2024 Vol. 42 (2): 11-17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10823 KB)  ( 4 )
18 基于科研项目开展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青藏科考项目为例
李耀明, 董世魁, 纪宝明, 苏德荣
DOI:
劳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素养、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不仅承载着学术探索的重任,而且具备劳动与教育的双重特性,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有力载体,能够全面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参与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为例,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劳动意识薄弱以及劳动技能不足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探讨了基于科研素质培养的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首先,明确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实现知识技能与育人的协同培养;其次,将劳动教育与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的各环节密切融合,引导学生在科考项目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最后,建立了科学的劳动教育衡量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实践表明,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的劳动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24 Vol. 42 (2): 18-22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597 KB)  ( 10 )
23 大学生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为例
马静, 任忠诚, 孟秋实
DOI: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日益受到重视,其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也更加突显。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生态环保类活动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环保价值发挥、学生自身科学性、响应地方需求、与时政有机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环保实践活动科技含量的提升方面;在育人效果方面,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情怀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效果显著,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较为明显,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素养的效果有限,增强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较差。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开展大学生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与专业学习缺乏结合,各类型活动的举办频次不均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活动的普及率和参与度有待提高。二是活动的管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畅,开展活动所依托的各类平台在沟通的有效性和顺畅度方面尚需提升;活动指导以校内教师为主,社会机构参与和重视不够且与高校间未建立完备的合作机制;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学生在环保实践中“知行不一”,活动的育人实效欠佳。三是活动的保障力度不够,活动经费以学校和学院提供为主且不稳定,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投入的较少;而且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在参与活动指导和与学校共建活动基地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为此,提出完善和促进大学生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一是积极探索活动内容的创新路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科学融合,赋予环保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探索科学合理的活动组织运行和管理路径,建立健全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对活动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和步骤内容、工作职责要求、专项经费划拨、指导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等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开展社团化、立项制的大学生环保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探索实行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同时辅以建设多元化指导教师队伍并加强队伍管理和激励。三是探索校地合作建设活动基地的路径,结合国家和行业需求,依托校院原有合作单位,遵循互惠共赢原则,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环保实践活动示范基地,为推动活动开展的长期化和制度化提供基础性保障。四是探索多渠道且稳定的活动资金保障路径,学校在设置专门活动经费的同时,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开展互惠共赢的合作,以及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生态环保类科研项目,多渠道获取活动经费支持。五是探索多元化的活动绩效考核评价路径,创新和丰富活动开展成果的认定方式和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活动受欢迎程度的线上线下调查结果纳入考核评价参考范围;重视和规范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的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针对活动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
2024 Vol. 42 (2): 23-29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374 KB)  ( 8 )
30 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李海亮, 蔡立群, 路永莉
DOI:
地方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可以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实现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培养高质量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受条件所限,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科研训练“无时可用”、指导教师匮乏、支持经费有限、硬件条件不足、科研训练实践平台不完善、与科研技能训练有关的课程缺失、科研训练项目与实际的生产实践脱节、学生自身的科研基础较差且科研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科研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为此,甘肃农业大学面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将科研技能训练提前到大学一二年级,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SRTP项目的开展做好准备。二是合理调配校内外师资,采取“内培+外引”措施,将校内管理岗位教师培养成为科研训练指导教师,聘请校外专家担任本科生SRTP项目指导教师,以充实大学生科研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三是通过建立校级SRTP专项基金以及鼓励学院投入经费支持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将其与教师指导的SRTP项目挂钩,以加大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支持力度。四是依托“安宁五校战略联盟”,在充分发挥和整合各高校的特色和优质办学资源基础上,建立高校科研共享平台;同时,加强校内科研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加大本科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对二级学院实验平台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科研实践平台,并通过定期购置基础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加强平台管理、仪器维护和操作指导等,不断完善现有的科研实践平台。五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知农爱农特色,推动本科生SRTP项目与校院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SRTP项目的实用性。六是实施“课堂统一能力培养+课外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规范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七是通过建立“过程性考核+双合格制”的约束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建立校院两级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提升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认同感,也深化了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认知,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协同发展。
2024 Vol. 42 (2): 30-34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903 KB)  ( 5 )
       思想政治教育
35 新时代以生态文明教育推进高等林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王华光
DOI:
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林业院校作为国家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林业人才的重要职责。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思政教育在核心理念和价值塑造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此,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等林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笔者提出“四融合”策略: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生态文明氛围;四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通过多种途径的生态文明教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责任得到强化,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养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与行为。
2024 Vol. 42 (2): 35-39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848 KB)  ( 3 )
40 基于工匠精神的“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舒美英, 李文博
DOI: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学活动。为了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想政治育人的功效,“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以工匠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敬业精神、专注精神、精益精神、创新精神4个方面进行价值塑造。采用“MOOC+翻转课堂+项目实训”教学模式,从课前MOOC学习,课中人物故事折射、工程案例折射、建筑典籍折射、真实项目实训,课后实践拓展引申、企业实践学习、造价行业竞赛,共8个路径开展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显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等4个维度的价值塑造得到了显著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与能力培养达到同向同行的效果。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可为工程造价类课程思政教学和改革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2): 40-44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992 KB)  ( 9 )
45 “包装机械”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李晓刚
DOI:
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包装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包装机械”是包装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专业认同感低。为此,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采用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并在过程性考核中加强思政教育考查,以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包装机械”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升了学生对包装工程专业的兴趣和认同度,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深度思考与探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效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024 Vol. 42 (2): 45-48 [摘要] ( 63 ) HTML (1 KB)  PDF (744 KB)  ( 7 )
       学科专业建设
49 农学类专业课程组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唐亚坤, 孙优优, 冯永忠, 李萍
DOI:
随着农林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课程组作为一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类专业课程组建设中存在课程组建设制度不健全、课程组内教师之间和课程组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课程组长选拔困难、课程组建设成效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提出以下措施来完善课程组建设:①出台课程组建设管理办法,对课程组设置、课程组规模、课程组运行及职责、课程组考核及奖励等作出详细规定;②构建“教学研究—听课观摩—教学竞赛”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③建立课程组长选拔及培养机制;④创建团队建设、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4个维度的课程组建设效果评价体系,以期为其他农林高校开展课程组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2024 Vol. 42 (2): 49-52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661 KB)  ( 15 )
       教学园地
53 “中华农业文化英译”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张晓容
DOI:
农林高校大学生要熟知中国优秀农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具备中国农业文化阐释与国际传播的能力。“中华农业文化英译”课程聚焦中国优秀农业文化知识及其英译策略与技巧,采用以育人为指导思想、以智慧教学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育人+智慧+实践”融合式教学模式,顺应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新环境,保证了课程教与学的良性生态环境。从文化与翻译视角厚植理想信念,从译者立场出发提高农业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从翻译策略阐释传播中华优秀农业文化。运用语料库开展翻译教学,学生通过译前编辑、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在反思中培养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技巧和翻译技术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开展语料库建设翻译、实践、翻译竞赛、科研项目,提高了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育人+智慧+实践”融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胸怀社稷、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的高水平农林翻译人才。
2024 Vol. 42 (2): 53-56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806 KB)  ( 9 )
57 “雨课堂+对分课堂”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刘鹏, 查天山, 贾昕, 田赟, 佘维维
DOI: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成为未来教学方式的主流。传统教学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是对教学信息化实践的有益尝试,也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应用性。雨课堂是信息化的智慧型线上教学工具,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吸收与讨论环节,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将基于雨课堂的对分课堂引入“经济地理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提出了“雨课堂+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应用实践表明,“雨课堂+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增加了线上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热情,提升了线上课程教学的学习效果,是教学信息化实践的有益尝试。
2024 Vol. 42 (2): 57-60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1517 KB)  ( 7 )
61 任务驱动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为例
王芳, 赵姣, 田旭平, 杨秀云
DOI: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施过程缺乏组织和设计、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实际,构建任务驱动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打破教材内容局限、升级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丰富教学手段。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的角度出发,重构“多感官体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思路设计,实施“三步十二阶”的教学过程,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任务驱动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线下教学与线上课程相互补充、互相渗透,提高专业的实践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024 Vol. 42 (2): 61-65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888 KB)  ( 6 )
66 “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改革探索
陈玉珍, 杨莉琳, 李慧, 薛华, 史玲玲
DOI:
“山野菜开发技术”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门公共选修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山野菜资源的能力。然而,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线上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满足学生对教学和课程日益提升的需求,“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组依托已建成的线上慕课资源,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丰富全面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教学形式,促进线上学习与课堂讲授深度融合;建立线上线下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3个方面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了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4 Vol. 42 (2): 66-69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756 KB)  ( 7 )
70 大美育背景下“实验心理学”课程加强美育的改革探索
孙世月, 孙雨薇, 李昂
DOI: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大美育新格局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将美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尤为重要。心理学是一门兼具人文与科学特质的学科,蕴含丰富的美育素材。以“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典实验和理论内容体量大、难点多,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不足等问题,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心理学”教学团队从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尤其是情感投入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美育融入“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从欣赏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4个层面完善教学内容组织、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将美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知情意行”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加强美育融合的专业课教学,对于新时代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024 Vol. 42 (2): 70-74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931 KB)  ( 11 )
75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凯里学院为例
佀胜利, 樊传慧, 袁玮, 胡秀虹
DOI: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凯里学院自2019年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以来,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育人为导向,从课程的地方性、通识性、思政性等特点出发,针对课程内容学科跨度大、课程授课专业多、新建课程教学经验少等问题,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重构,采取面向专业群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建设地方性课程资源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教学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地方性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该课程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作用,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2): 75-78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712 KB)  ( 13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