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3年 41卷 3期
刊出日期:2023-05-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招生就业工作
高职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建设
房华玲, 孟月, 姚莉
DOI:
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是加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工作队伍建设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全国38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师队伍和39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学生队伍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内部建设情况、选拔与激励、培养与考核等方面。基于调查结果,总结了新媒体工作队伍在系统培训、激励机制、考核反馈和专业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遴选及培训机制、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强化激励考核运用、发挥学生团队优势、注重师生沟通互动等,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队伍工作效率和核心素养,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 Vol. 41 (3): 1-6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5873 KB)  ( 62 )
7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话中华”系列课程建设实践
刘笑非, 史宝辉, 李芝
DOI:
外语教育不仅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关乎中国社会文化心态和全民外语素养的提升。大学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还肩负着对外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为了在外语教育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开展了"外语话中华"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探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了北京林业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2023 Vol. 41 (3): 7-10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596 KB)  ( 80 )
       思想政治教育
11 “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
王冠
DOI: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专业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林业生态工程学"是在继承、交叉、融合防护林学、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也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或选修课程。文章通过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团队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并通过提升教师思政水平、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典型思政案例、改革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切实落实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共情的高质量教学模式,实现全程、全方面育人的目标。
2023 Vol. 41 (3): 11-18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2855 KB)  ( 68 )
       学科专业建设
19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袁杰, 贾小明, 李卫忠, 王娟娟
DOI:
按照"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以及现代林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2014版林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新时代要求有偏差、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机整合、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或相互交叉重叠、本硕贯通模式下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空白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19年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9版林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创新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专业目标2个部分,并针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细化专业培养目标,确立定位更高、更精准且体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通过整合课程实习,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按照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分别开设实践课程;开设独立的实验课,并调整与对应理论课的学时比例等;特别是将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构建由通识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专业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等4个层次构成的层层推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三是通过调整基础课程结构,设置覆盖人文、社会和自然3个领域知识的选修课模块,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四是从注重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出发,整合、改造、淘汰部分课程,开设新课程,调整部分课程的学时,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本硕贯通培养的需要,专门开设5门贯通课程,填补了空白。五是通过设置全英文课程以及将国际公认的教学质量标准、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行业相关国际标准和规则等引入课程教学,推进国际化进程。六是通过实行三学期制,在夏季小学期重点安排实践课程和外教课程;以及调整分别面向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设置的2个选修课模块,加大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差异性等,落实多元化人才培养。
2023 Vol. 41 (3): 19-23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1009 KB)  ( 118 )
23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
赵龙山
DOI:
受地域差异和经济社会差异的影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为例,面临着经费不足、专业教师匮乏、教学平台层次不高等问题。为此,贵州大学以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与治理战略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对标一流本科专业,从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实践育人体系、专业教材体系等方面着手,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加强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增设课程和学时以及促进融合等,实现专业教育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专业情怀、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二是结合区域生态建设需求,以"强基础、宽知识、重应用"为宗旨,构建包括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个性发展类、创新创业与实践类、素质拓展类等6大类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学分比例;并针对每门课程分门别类制定了"三纲两书"。三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固有教学困境,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现场教学"及"研究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双一流"高校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等开展线上教学,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构建高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实习单位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获奖、社会服务贡献等均纳入课程总评成绩,并显著降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全方面考核,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通过分学年和分阶段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践等,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集"学校育人、社会育人与学生个性发展"为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五是严把教程准入关,从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专业知识体系、内容质量和先进性等方面制定了专业教材选用/建设的原则,构建由国家级统编教材、与兄弟院系专业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材和任课教师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自编的教材等组成的高质量专业教材体系。通过以上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极大促进了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了专业为满足国家及地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能力,也为建设一流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 Vol. 41 (3): 23-28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4153 KB)  ( 19 )
29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四轮学科评估数据的分析
杨伶, 王金龙
DOI: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引擎和抓手,学科评估代表了学科的质量、成效和特色。以四轮学科评估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具体数据为依据,对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情况与实力进行剖析。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B+以上的7所高校学科现状和建设资源进行客观分析,系统比较和总结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和短板。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应立足中国国情,推进学科特色发展;重塑师资结构,打造合理学科队伍;坚守以本为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扎根区域"三农"问题,实现实质性"嵌入"。农林类高校积极实施主动"嵌入"战略是新时代打造农林经济管理一流学科必由之路。
2023 Vol. 41 (3): 29-34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868 KB)  ( 15 )
       招生就业工作
35 林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措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王艳梅, 毕会涛, 张志华, 刘震
DOI:
为了更好满足我国发展新阶段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解决招生就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对林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以下特点:毕业生性别比例的变化,除2009—2017年期间(不含2012年)女生人数及占比高于男生之外,大多数时间男生人数及占比高于女生;2001年进入自主择业阶段之后,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经历了以行政事业类单位为主、从行政事业类单位向公司企业类单位过渡、以公司企业类单位为主的过程,同时升学读研多集中在国内重点高等农林院校和著名科研机构;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或相关与完全不对口的比例基本各占一半;2000—2020年,毕业生主要签约的就业单位类型中,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占比呈下降趋势,教育和科研设计领域相关单位的占比相对稳定,民营企业的占比呈上升趋势;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域以学校所在省的省会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为主,而选择各方面条件都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比例较低,但即便如此,还是涌现了一批到艰苦地区就业的优秀毕业生。由此可见,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着就业流向区域不平衡、就业流向的单位类型与实际需求不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等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林业产业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效益见效慢且获得的周期长,林业行业发展受限,工作条件较差、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公众对林业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林业工作者的作用和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地位较低;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期望过高,就业心理存在自负与自卑、焦虑与浮躁、盲目与攀比等偏差。为此,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应对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想素质,树立正确择业观;二是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拓宽专业口径;三是建立集"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增强林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就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2023 Vol. 41 (3): 35-40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4551 KB)  ( 51 )
       研究生教育
41 课程思政引领科研反哺教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曲丹, 张盼月, 张立秋, 李才华
DOI:
研究生教育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坚持课程思政引领科研反哺教学,将反映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优秀科研和工程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思政教育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同向同行。通过科研反哺教师队伍的培育、思政引领科研反哺教学方法创新、科研反哺教学资源建设等途径,强化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使命担当。实践表明,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学习和科研主动性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显著增强。
2023 Vol. 41 (3): 41-44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764 KB)  ( 53 )
45 美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以“高等竹木结构”课程为例
刘问, 孟鑫淼, 段威
DOI:
美育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主要群体,对美育有强烈渴求。但是,当前研究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存在着美育需求与供给矛盾,落后于一流人才培养要求。以北京林业大学的"高等竹木结构"课程为例,探索美育融于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高等竹木结构"课程与美育融合点在于竹木结构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美学素养。根据课程的美育融合点,尊重研究生的渴求与自我意识,采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含有美育特征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反馈结果表明:在专业课程中增添美育内容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并且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技能和美学素养协调发展。
2023 Vol. 41 (3): 45-47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550 KB)  ( 38 )
48 森林经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孙华, 龙依, 宋柯馨, 邓目丽
DOI: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能有效提升研究生在行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适应能力。森林经理学科是林学的主要分支,在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传统的人才培养并未对社会发展变化作出迅速的应对,从而导致森林经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受到限制,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经理学科为例,提出森林经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存在着培养方式不科学、培养过程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国际学术交流和协同育人创新型实践等问题。从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与考核机制、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探索,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实践证明,实施优化策略提升了森林经理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并为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思路与方法。
2023 Vol. 41 (3): 48-52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814 KB)  ( 68 )
       高职教育
53 “岗课赛证创融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
陈盛彬, 陈乐谞, 谢光园, 高建亮
DOI: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专业课程教学"单一论"、理论与实践"学做分离"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眼高手低、找工作难"等问题。为了提升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通过校企合作对接园林企业施工岗位课程、植入职业技能大赛园艺项目、耦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设计完善了"12345"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了园林"岗课赛证创融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拓展了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023 Vol. 41 (3): 53-59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4363 KB)  ( 49 )
       教学园地
60 基于能力本位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李艳梅, 朱正华
DOI: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课程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课程教学只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实践课时有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培养的学生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实践需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案例导入、问题探讨和虚拟实践3个维度进行改革探索,实现对学生专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通过案例导入,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明晰水土流失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追根溯源式的问题探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实践技能有了明显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养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水土保持专业技术型人才,实现了专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2023 Vol. 41 (3): 60-65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4232 KB)  ( 16 )
66 高等林业院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漆建波
DOI:
为了真正落实教育部对本科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开展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非常必要。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是提高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当前,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着课程内容庞杂繁琐、授课形式单一、课程考核流于形式、缺少合适的教材、本科生对科技论文写作重视不够等问题。为此,从以下方面提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设计更具林学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并整理的一些林学类专业论文、资料和案例等,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以补充现有教材的不足。二是把握每节课的核心"卖点",明确课堂教学的主题以及核心内容。三是增强文献阅读的"仪式感",充分发挥纸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及促进深度理解和思考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论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练习的完成质量和课程的教学效果。五是自制视频教程,充分发挥其细节展示能力和与课程保持一致性的优势,以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知识巩固的结合。六是围绕学生选定的个性化研究主题,构建包括摘要、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图表等科技论文各个组成部分写作练习的作业体系,增强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以及写作练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七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为出发点,建立合理的课程成绩评定机制;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导向,设计由多次课堂作业成绩组成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八是创新学习机制,通过模拟"同行评议"、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经验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023 Vol. 41 (3): 66-70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888 KB)  ( 126 )
71 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顾艳红
DOI:
数学核心素养是"高等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是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参考。针对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导向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①以教学理念更新引发课程观念革新;②建设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③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与能力;④立足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思考与探究。"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方面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3 Vol. 41 (3): 71-74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669 KB)  ( 11 )
75 “生物化学A”课程浸入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薛华, 杨海灵, 汪晓峰
DOI:
经过20余年的课程建设和改革,面向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生物化学A"已建成北京林业大学精品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复杂形势下,任课教师设计了全流程的线上教学方案,并将浸入式教学理念引入教学中,利用"永不离线"的优势,延伸课堂教学,保持师生高效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周全、细致,课堂教学引入方式多元化,经典教学内容与科学前沿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课后增设由学生主导的集体复习环节,延长学生浸润于生化知识的时间。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技巧,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口诀记忆法加深知识"浸润"大脑的程度;活用球棍模型等教具,设计角色扮演环节,使学生"浸入"生化反应场景;进行思想引领和艺术熏陶,鼓励学传唱生化歌曲,在艺术氛围中生动解析知识难点。在疫情反复、线上线下教学交替进行的特殊时期,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将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切换、互相浸润和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实践浸入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参与度与学习成绩,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牢了基础。
2023 Vol. 41 (3): 75-78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827 KB)  ( 19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