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40卷 6期
刊出日期:2022-11-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他山之石
 
 
       探索与思考
1 打造科研育人教学团队践行科研对焦本科课堂——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建设及教学实践为例
史金铭, 薛哲勇, 徐启江, 隋广超, 滕春波
DOI: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育人的两大根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只有科研真正融入本科课堂教学,才能解决学生的课堂所学与实际的科研所需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但是,科研融入本科课堂教学面临着"到底教什么""如何教出来""如何学进去"的问题。要让高水平"科研大家"真正深度参与本科课堂教学、使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本科课堂教学、实现科研育人,需要建立一支将"科研大家"与"教学能手"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即围绕"利用学科特色的科研成果促进本科课堂教学"这一核心问题组建由科研型引进人才以及科研教学型和教学型教师构成的科研育人教学团队,并明确其职责分工。科研育人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制定科研育人的具体目标,以案例教学为主,翻转课堂和在线教学为辅,通过使学生了解科研实例、掌握研究技术手段、把握前沿和拓展视野等,实现科学研究全方位、多角度渗透本科课堂教学。科研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及科研对焦本科课堂实践推动本科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以用促学,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加强科研育人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切实合作,促进教师实现"科教相长"。但是,在科研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及科研对焦本科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团队的核心凝聚力不足,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安于现状,科研育人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育人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不够等。为此,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持续开展科研育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完善科研对焦本科课堂的教学改革。一是设定短、中、长期目标,持续深化科研育人教学改革,以系列目标凝聚团队合力;二是细化分工,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制定教学任务指标,激发科研育人积极性,夯实团队合作基础;三是加大科研育人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教研室主任和团队科研带头人双负责制、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团队奖励机制等。
2022 Vol. 40 (6): 1-4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905 KB)  ( 96 )
5 发挥梅花文化美育功能的实践探索
何金儒, 王佳, 张启翔
DOI:
美育是滋润心灵的教育,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梅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其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梅花文化及其精神内涵,从思政教育、科普美育和企业核心价值观3个方面对梅花文化美育功能的实现开展了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梅花文化美育功能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中华传统花文化发挥美育功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22 Vol. 40 (6): 5-8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706 KB)  ( 42 )
       思想政治教育
9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景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苏静, 陈丽鸿
DOI:
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德法"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和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法"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应具备的条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法"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和基础;二是完善的教学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全景展示提供了保障。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全景展示时需遵循的3个原则:一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文章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全景展示的教学设计:首先是需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法"课程的融合点,整体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其次是选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的抗疫素材,优化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推动了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 Vol. 40 (6): 9-15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178 KB)  ( 79 )
16 “农林气象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张丁玲, 穆婉红, 刘淑明, 张磊
DOI:
结合专业特点和农林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气象学"课程为例,对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农林气象学"课程思政体系从原有课程设置出发进行了多角度、全程全方位的思政元素挖掘,不仅为高等院校同类专业基础课程提供了思政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点的借鉴和思考,同时通过典型案例、"思政课程包资料"、开放实验室、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路线以及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践结果表明,"农林气象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了有机衔接和融合,完成了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互促进,充分实践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特别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公民责任和家国情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在教学实践反馈中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022 Vol. 40 (6): 16-20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897 KB)  ( 45 )
21 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探索
黄占华, 郭明辉, 刘守新, 刘子英
DOI:
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实施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推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各自为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融合的问题。因此,本文在阐明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要从积极找准切入点、努力构建结合点、合理确立目标点、深入挖掘共振点、准确对接实践点等5个方面深入推进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构建涉林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2022 Vol. 40 (6): 21-25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802 KB)  ( 35 )
26 “食品卫生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翟星辰, 马超, 许美玉, 任迪峰
DOI:
课程思政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食品卫生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效果考核与反馈等方面探讨了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践措施。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出将传统文化与时政内容、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法治教育、生态环保教育和诚信教育等融入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借鉴BOPPPS教学法,采用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考核和反馈方面,从知识、能力、价值3个方面进行考核方案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并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2 Vol. 40 (6): 26-30 [摘要] ( 59 ) HTML (1 KB)  PDF (886 KB)  ( 89 )
       学科专业建设
31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延伸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马静, 郅茜文, 邵苏, 崔国发
DOI: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和新林科建设中具有显著行业特色和代表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对标新林科建设目标和国家对自然保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全员全学程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针对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缺乏与中学阶段的贯通机制、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课程教学模式单调等问题,从时间、空间和教学方式方法等3个维度探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延伸教学体系的构建,并进行试点性实践。首先,初步构建了包括专业引导教育提前到本科生正式入学前、实习实践和科研训练由教学周延伸到公共节假日和寒暑假、学习指导和课程教学从校园内和课堂内延伸至校园外和课堂外、教学方式方法从单纯的"灌输式""填鸭式"拓展为"兴趣小组""探究性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等内容的延伸教学体系。其次,从2020级本科生中随机抽取22名学生作为试点对象,以参加试点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结合导师提供的选题,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立6个延伸教学导师组,组织实施了延伸教学的试点。最后,由2020级本科生中参与试点的22名学生组成实验组,由其余未参与试点的42名学生组成对照组,组织实施了延伸教学试点效果的问卷调查。基于对实验组在试点前后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的比较分析,认为延伸教学体系实施试点在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显著增强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锻炼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2 Vol. 40 (6): 31-36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2770 KB)  ( 28 )
37 森林经理专业产学研循环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孔雷, 张超, 纪志芳, 丁志, 金鑫
DOI:
针对现有的森林经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生产需要相脱节的现状,构建了一种"生产—教学—研究"循环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接受了课堂讲授和校外实习前培训的前提下,通过西南林业大学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共同建立的培养基地平台进行实际工作,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课程表现进行多方面考核。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可把已学到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体系,闭环式完成生产项目,基本满足了生产单位对森林经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西南林业大学接受过该培养模式的2018级(含专升本)和2019级林学本科(含专升本)共计3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比例值CR为0.092<0.10,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得分(57.8分)低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得分(83.3分)。
2022 Vol. 40 (6): 37-40 [摘要] ( 59 ) HTML (1 KB)  PDF (755 KB)  ( 41 )
       研究生教育
41 林业硕士“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李会平, 牟洪香, 郑建伟, 张世红
DOI:
随着林业的地位、使命和功能不断提高和增强,我国林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逐渐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同时,我国林业硕士的培养面临着生源的专业背景复杂、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区分度较低、尚未形成成熟和清晰的培养模式、缺乏符合人才培养特定要求的导师队伍等问题。为此,河北农业大学根据河北省的地域特色和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对林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进行了探索。通过以需求为牵引,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以明确的目标定位为指引,优化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创新能力提升,健全科研训练机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多措并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林业硕士培养特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护航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建成"需求牵引、目标定位、科研训练、实践提升、导师护航"的"五位一体"的林业硕士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毕业论文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明显增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明显提升。
2022 Vol. 40 (6): 41-44 [摘要] ( 94 ) HTML (0 KB)  PDF (727 KB)  ( 44 )
45 促进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发挥作用的路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例
齐西婷, 胡晓辉
DOI: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的"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较强专业能力和较强创造能力且能在相关职业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专业硕士培养实施"双导师制"的要求,设置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非常必要性。行业导师以参与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和毕业论文指导为主,充分发挥其在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就业和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影响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导师供给与学生需求失衡、导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导师职责界定不清晰、专业硕士培养与社会需求未有效衔接等。因此,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从以下几个路径促进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作用的发挥。一是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解决导师供给与学生需求失衡问题;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确保校内外导师权责清晰;三是构建完善的标准化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四是明确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全程参与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五是完善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的选聘和考核制度。
2022 Vol. 40 (6): 45-50 [摘要] ( 87 ) HTML (0 KB)  PDF (1034 KB)  ( 55 )
       教学园地
50 拼贴技法助力“空间构成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魏方
DOI:
分析了"空间构成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把拼贴技法引入到教学中,完善课程训练内容与方式。在从平面构成教学转向空间构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空间片段要素质感的理解,以及对空间感受与体验的传达,都需要一种方式使这些空间信息的内容可以在平面中得以分析和重现,以完成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反向转换,并更好地指导设计表达。拼贴技法作为贯穿多媒介传达的教学方法,为这一训练过程提供了可能,建立了认知与传达之间的桥梁。在该思路的导引下,提出了基于拼贴技法的"空间构成Ⅲ"课程教学的具体方式。通过在地认知训练、山水研究专题训练、自主训练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山水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初期设计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2022 Vol. 40 (6): 50-53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718 KB)  ( 52 )
54 “植物造景”课程“三环五扣”体验式教学的探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蔡军火, 黄伟豪, 魏绪英, 游欣
DOI:
植物造景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且学科交叉度大,对教和学的要求均较高。针对江西农业大学景观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体验感不好、实训项目落地性不强,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偏弱、课程群交叉力度不够等问题,围绕"植物造景"课程核心内容"校园花境设计与营造",导入校园实景改造项目,探索并实践"三环五扣"体验式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贯穿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工程实训3个教学环节,依序实施现场勘察、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后期养护5个紧扣的实践步骤。实践结果表明,"三环五扣"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效率,还能快速提升学生的植景创新设计能力,并有效促进师资整合与课程交叉,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022 Vol. 40 (6): 54-57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707 KB)  ( 57 )
58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探索
章莉, 夏欣, 刘文平, 张炜
DOI: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华中农业大学针对低年级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户外空间体验缺乏、国际交流薄弱等问题,以"情·境育人"建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全英文课程。营建全过程浸入式英文环境,从阅读、听课、体验和探究四维度设置教学内容,融合多元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表达和专业技能融入课堂,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调研、分析设计案例,体会其中蕴含的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和方法,感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培养设计思维,进而提升设计能力、思辨能力、英文沟通能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全英文课程激发了学生案例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对规划设计实践的理解。
2022 Vol. 40 (6): 58-61 [摘要] ( 77 ) HTML (0 KB)  PDF (706 KB)  ( 54 )
62 基于翻转课堂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李胜, 季睿, 叶可陌, 赵燕菲, 杨联
DOI:
作为风景园林类专业实践性最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园林工程"课程对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融会贯通至关重要。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课程教学内容落后于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学和实际存在差距、课程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以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园林工程"课程为例,结合实践探讨翻转课堂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设计(雨水花园专题)4个部分,结合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的差异性教学组织方式,在原有园林工程和造景的基础上,增加科学性和生态性,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运用网上教学平台、自媒体平台、设计院团队合作、研究生助教团等新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课内外教学的组织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园林工程"课程原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2022 Vol. 40 (6): 62-66 [摘要] ( 65 ) HTML (0 KB)  PDF (804 KB)  ( 64 )
67 基于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树木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董文攀, 尚策, 张志翔
DOI:
树木学是主要面向林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林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门特色课程。本文以"树木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借助MBTI性格特点评价方法,分析了研究对象的性格特征,并从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3个方面,对课程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探索,并结合2018—2020年选课学生的成绩和评教结果对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最终总结出适用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的教学改革模式,为同类课程教学提供借鉴。教学改革激发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技术水平,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022 Vol. 40 (6): 67-73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12356 KB)  ( 27 )
       他山之石
73 日本林业教育的变迁及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启示
田野
DOI:
日本是一个林业大国,具有悠久的林业经营历史,是亚洲最早从德国引进林学并开创高等林业教育的国家,其林业和林业教育的发展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具有特殊性,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日本现代林业的发展经历了战后的扩大造林、燃料革命时期的扩大造林加速、木材进口自由化后的林业低迷和衰退等3个阶段。与之相应,日本林业教育经历了初始期、兴盛期、低潮期、转型期的变迁。日本现代林业教育开始较早,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德国林业教育模式的深刻烙印;在兴盛期,拓展为林业基础知识、森林生产、林产加工、森林土木和林业经济等5个科目,以在高中阶段开展林业职业教育为主,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了林业知识教育;木材进口全面自由化引发的日本林业衰退,使林业教育因就业形势严峻而逐渐进入低潮期,报考人数下降,小学阶段的"林业"相关内容被完全去除;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环境公害问题使社会对森林效益的认识和期待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林业教育进入转型期,在高等林业教育领域开展了学科再编,将"林学(forestry)"改为"森林科学(forest science)",并拓展了概念范畴,将林业教育目标向资源教育、环境教育等更大的范围扩展。当前,日本的林学本科教育实施专业大类培养,以培养综合性、通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东京大学为例,日本高等林业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素质教育;二是打破科目和学科界限设置涉及面宽的专业课程,开展跨学科的开放式教育;三是采取讲座制,以及通过讨论会(seminar)、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等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开展活跃的学术交流以及知识和技能传递。借鉴日本林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可从以下方面对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改进:重视专业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本科阶段建立导师制和导入seminar制度、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成才通道,从而紧跟学科前沿,优化专业培养体系,使学生能够以兴趣为导向自由选择专业,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22 Vol. 40 (6): 73-78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2137 KB)  ( 66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