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39卷 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招生就业工作
 
 
       探索与思考
1 论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与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
戴磊
DOI:
中国近代林业高等教育是在移植西方林业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化的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归国林学留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不仅是近代中国各高校森林系科的师资骨干和林学领域的科研主力,还是林业教育管理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以执教中国林业教育为志业,充分发挥在西方国家高等院校科层制的了解、先进林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西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熟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了各高校森林系科的创建,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搭建起了培养林业人才的平台,直接推动了我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以人才流动的方式将林业高等教育的种子播撒到全国的不同地区和高校,逐步建立了近代林业高等教育体系。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在主持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之外,以推动林学学科本土化建设为要义,通过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建设,建构了本土化的林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为林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林学留学生不仅培养了大批林学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通过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构建本土科研基地,创建专业学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主持科研事业、适应国家需要等途径,带领和推动林业科学研究走上正轨,从而使中国近代林业教育摆脱了落后状态,逐步建立起了体制化、本土化的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林业高等教育对林业发展的价值。
2021 Vol. 39 (1): 1-8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1528 KB)  ( 64 )
9 体育运动状态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以高等农林院校为例
曲远山, 雷秀雅, 杨阳, 孙峰
DOI: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格特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心理能力同步发展的共赢局面,是当代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的重要主题,同样也是高等农林院校应予以重视的问题。为此,针对体育运动状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三者之间关系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或空白之处,以体育运动状态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为研究着眼点,随机选取高等农林院校4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参与频次和体质测试成绩的高低将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分为高运动状态和低运动状态,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不同运动状态下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和组间差异进行了心理测量和分析,进而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对其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结果显示:①个体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有较大一致性,且相互之间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②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成就动机整体水平高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在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参与运动和竞技对个体趋近动机水平有提升作用;③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自我概念客观性水平高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在自我概念上更为客观积极,参与运动和竞技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客观性有提升作用;④体育运动对个体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间的相关性有增进作用;⑤体育运动对同时具有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极端水平个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针对大学生日常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关注具有自我概念极端水平的学生群体,通过加强体育运动提升其自我概念的客观性和积极性,促进其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状况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关注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督促,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就业的动力,改善毕业难、就业难的现状,从而为提高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探索新的路径。
2021 Vol. 39 (1): 9-16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990 KB)  ( 39 )
17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教学设计的研究
刘松, 刘柳, 田慧, 于富玲
DOI: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经成为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参加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都切实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围绕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从教学主题、开端、主线、文案和展示5个方面探讨了参赛教学设计的方法。教学主题的选择应是能触动内心的教学内容,要有分享的价值,同时要关照评委的专业知识因素,主题的选择既不能太深奥,也不能过于简单。主题太过深奥会增加教学设计的难度,过于简单会使观众和评委失去听课的兴趣;同时,对参赛主题的介绍应有时间的限制。无论是教学竞赛还是课堂教学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开端,精彩的事例能够很快激发人的兴趣、情感,并引起共鸣,所以用一个合适的、吸引人的精彩事例作为教学竞赛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的开展应围绕一条主线,主线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它可以将教学的开端、教学背景、教学内容以及最后的教学分享有机地串在一起,使选手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时刻围绕主线开展教学而不会偏离主题。设计完善的教学文案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学文案应围绕教学语言、多媒体课件以及黑板板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完美的教学展示需要在3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即克服紧张情绪、有效利用肢体语言、保持稳定的心态。通过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度的思考,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
2021 Vol. 39 (1): 17-20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715 KB)  ( 79 )
21 林业援外培训的教学效果分析及对策
耿耿, 张翔, 张薇
DOI:
林业援外培训是我国对外援助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对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正面宣传我国林业及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服务林草中心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援外培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部分来华学员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出了目前我国林业援外培训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培训教学内容与参观考察的关联度不够、培训教学内容对学员工作的指导性不足以及语言障碍影响了考察效果等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一是调整培训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和考察内容的关联度;二是实行分组教学和考察,提高培训内容对学员工作的指导性;三是完善招生工作流程,使招生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教学改革,林业援外培训使学员能较好地学习吸收培训教学内容,分享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使林业援外培训教学实现了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大局的目标。
2021 Vol. 39 (1): 21-25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1218 KB)  ( 21 )
       思想政治教育
26 “水土保持林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吕月玲, 赵延安
DOI:
在“水土保持林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专业伦理意识不强、专业视野不够宽阔等问题。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意识到思政教学的根本是课程、课程教学应与思政元素多元融合、课程教学应注重林学专业伦理教育、注重传播正能量。在课程思政教学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在绪论的讲授中融入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成果,对学生进行制度自信教育;二是要在混交造林理论与技术的讲授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三是在造林整地工程讲授中融入造林整地的典型案例,对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在飞播造林的讲授中融入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是要在加强水土保持林规划的讲授中融入绿色发展观,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战略相融合,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专业技能与思政实践互动,使学生学会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方法;同时理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互补,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2021 Vol. 39 (1): 26-29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772 KB)  ( 113 )
       学科专业建设
30 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郭秀君
DOI:
针对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加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缺少特色、课程功能类型划分不明确、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运用胜任力理论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5项具体措施:一是设置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突出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三是明确课程设置的功能类型;四是丰富教学方法;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1 Vol. 39 (1): 30-33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204 KB)  ( 12 )
       招生就业工作
34 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刘芳
DOI:
生源质量评价一直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专业+学校”的投档录取模式让部分“冷门”专业生源质量受到较大冲击。以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的录取数据为基础,筛选确定能反映专业生源质量的多个指标,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因子分析法去除指标中重叠因素的影响,构建了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评价体系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学校对各专业生源质量的客观评价,其评价结果将对学校的招生工作及人才培养环节的完善起到参考的作用。
2021 Vol. 39 (1): 34-38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722 KB)  ( 20 )
39 基于就业意向调查的地方院校林学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探讨——以北华大学为例
刘宝东, 吕明洋, 张启昌, 葛丽丽
DOI:
针对地方院校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北华大学林学专业2013-2015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是职业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工资福利,81.8%的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资在3 000元以上,专业对口是学生考虑最少的因素;学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呈现出以企业求职、考研和考公务员为主的多元化方向;在大学生就业时的自我定位上,有69.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强的适应能力,59.39%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表达能力,其次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38.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是毕业人数较多而工作岗位有限。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了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林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观有偏差、对专业认同感不高、就业的自信心不足,同时学校在学生就业指导上也存在缺陷。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北华大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将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使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三是搭建用人单位信息的共享平台;四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教育;五是加强与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六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七是为学生考研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改革措施实施后,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学生考研的积极性,2019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提升至77.5%。
2021 Vol. 39 (1): 39-43,44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1202 KB)  ( 149 )
44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王淑珍
DOI: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难题。有关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呈现出“思考人生型”、备考“赖校型”、自身实力与就业定位不匹配、“多困生”以及灵活就业或创业等5种类型。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二是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体现,三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的显现,四是大学生择业观偏离的表现。要扭转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首先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应优化就业政策和环境,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在高校层面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管理,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学生和家庭层面应激发内驱力,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就业。
2021 Vol. 39 (1): 44-47,48 [摘要] ( 415 ) HTML (1 KB)  PDF (974 KB)  ( 54 )
       研究生教育
48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背景下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李明诗, 王玉亮, 李明阳
DOI:
森林经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培养必备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森林经理学作为林学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需对“如何为高效、精准的森林经营活动培养掌握必要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开展积极探索。根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按照“培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地提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6+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即从导师团队、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等6个方面,构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六保障”培养机制;从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决策、实施过程、反馈和跟踪改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针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从而使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3部分实现了有机结合。在“6+1”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在对森林经理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方向式”导师指导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在“二”路平行设计统筹兼顾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融通培养、专业提升、专业实践与创新“三”个培养模块以及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培养阶段搭建了“二三四”森林经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科研平台的基础建设、自身建设和项目支撑建设3个层面,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主,以学科基础实验室平台和校内外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为辅的科研平台保障模块;此外,还构建了覆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特别是基于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使培养评价与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自我进化。
2021 Vol. 39 (1): 48-55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1716 KB)  ( 62 )
56 农林院校基于大类招生的“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罗小林, 帅李, 刘婧, 陈礼辉, 黄六莲
DOI:
在大类招生实施前,农林院校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缺乏层次性、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不高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农林院校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新型“材料与化工”行业对复合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了基于大类招生的农林院校“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复合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应构建“侧重综合基础理论及生物质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训练平台;五是要完善工程实践的评价激励机制。基于大类招生的农林院校“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为高等农林院校相关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2021 Vol. 39 (1): 56-58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596 KB)  ( 32 )
       教学园地
59 “国家公园”课程教学的探讨
栾晓峰, 王贺崐元
DOI: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一种重要的类型,随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国家公园建设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设立了“国家公园”课程,北京林业大学就是较早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之一。围绕“国家公园”课程开设的背景和意义,对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科学设置“国家公园”课程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探索了适合“国家公园”课程教学的方法;最后,探讨了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国家公园”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国家公园建设的概述、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以及国家公园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等。同时,针对“国家公园”课程教学特点,应采取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专家讲座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还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课程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2021 Vol. 39 (1): 59-61,62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706 KB)  ( 29 )
62 “森林食品加工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周波, 陆俊, 钟海雁
DOI:
“森林食品加工与利用”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特色专业课程。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和森林食品的生态性、认证性及可持续性等特征,通过分析“森林食品加工与利用”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少专有教材、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知识缺少有机融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实际问题,探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将专业基础知识和食品科学研究热点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前提开展教材建设;二是采取跨学院辅修的形式将课程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利用科研平台,强化学生对森林食品的生态性、认证性及可持续性的认知。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森林食品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每年参与森林食品相关科研活动的学生人数递增10%,选择与森林食品相关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学生占当年本科毕业人数的70%。
2021 Vol. 39 (1): 62-65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681 KB)  ( 21 )
6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红杰, 丁国栋
DOI: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缺少与水保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学时偏少、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缺乏时效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探索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要结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二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注重课程教材的时效性和多元化;五是采取“期中+期末”动态式评价模式。通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2021 Vol. 39 (1): 66-68,29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713 KB)  ( 45 )
69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李若愚, 曲丹, 孙德智, 王毅力
DOI: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该实验课程内容体现了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着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针对“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实验指导书内容简单、操作性不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及实验报告结果分析训练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增强实验指导书的可操作性;二是制定实验操作的考核标准,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三是实验报告要基于实际操作进行编写,增加结果分析和自我评估两项内容。“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后,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实现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021 Vol. 39 (1): 69-71,72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2598 KB)  ( 50 )
72 基于物候期观测的“树木学”课程研究型实践教学的探讨——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刘志红, 葛丽萍, 吴冰鑫, 解庆
DOI: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一种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植物形态术语的掌握和应用一直是“树木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植物形态及其相关术语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探讨了研究型实践教学开展的方式和途径:首先,应明确研究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的基础内容,选择适合开展研究型实践教学的观测树种;其次,确立研究型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观察研究与定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最后确立适合研究型实践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主动的观察、认知和思考。研究型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促进了授课教师教学方案的优化,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021 Vol. 39 (1): 72-75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744 KB)  ( 15 )
76 “家具检测”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楚杰, 王瑛, 史小娟, 张利, 姬晓迪
DOI:
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形式。通过分析“家具检测”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等特点以及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等实际问题,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探索了传统教学、课堂研讨及学生自主案例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针对理论知识模块,教师采取的是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对于基础应用模块,采取的是课堂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综合应用模块,采取的是案例教学的方式,同时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中优秀率达到75%,实验作业优秀率也比上一年提升了25.3%,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021 Vol. 39 (1): 76-78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596 KB)  ( 27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