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42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新时代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郝凌鹤, 王钰婷
DOI: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本研究在综合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素养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素养定义为“由生态文明理论认知、生态文明意识认可与、生态文明行为认同等3方面螺旋式上升而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行为准则”;同时,根据高等林业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具有的特色,设计了包括学生层面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测试和学校层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覆盖生态文明理论测试、生态文明意识测试、生态文明行为测试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等调查内容,共回收1013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大多数学生在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和意识认可向行为认同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态度—行为缺口”;高等林业院校仍以采取灌输式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为主,大学生在实践式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欠佳;高等林业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鲜明、实践资源丰富、教育环境氛围良好等自身优势,从以下3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路径。一是充实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以及在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建设中设置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融入相关内容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二是重视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作用,通过构建“外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内在”校园人文氛围相统一的生态校园文化平台、依托学生社团创建生态文明类品牌项目以及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增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专项主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充分利用作为第三课堂的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增设“生态文明”专栏加强生态文明网络阵地建设,通过发挥网络传播有较强互动性和即时性的优势加大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和传播力度,通过鼓励林科及相关学科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态文明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和意识认可向生态文明行为转化。
2024 Vol. 42 (4): 1-6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1839 KB)  ( 33 )
7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
孟泽龙, 雷秀雅
DOI: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生命教育仅局限于生命安全教育,尚未形成兼顾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二是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缺乏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三是生命教育缺少“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自我认识以及自尊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生命观教育、死亡教育和意志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缺失;四是任课教师缺乏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缺乏具有生命教育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开设专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另一方面思政类课程教师因不具有完整的生命教育知识体系,难以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思政类课程教学;五是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缺乏兴趣,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以及以单一的生命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都使生命教育缺乏吸引力。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理论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基础,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正是对自身生命的发现、认识和觉察的过程,所以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具有2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人格培养等内容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心理授权的水平越高,其生命意义感就越清晰;而学生生命使命感的加强有助于其心理韧性的提高。因此,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增设以“认识自己”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以及“尊重生命”专题内容等,加强生命教育的融入。二是通过构建由人文学院心理系心理学专业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系列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队伍,以及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在校内外组织生命教育相关的讲座或沙龙等,实现生命教育知识的互补和生命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三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社团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将课上教学与课下活动相结合等措施,促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
2024 Vol. 42 (4): 7-11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404 KB)  ( 19 )
12 劳育美育融入专业课程 加强高校协同育人——以“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刘静怡, 曹扬
DOI:
实现劳育美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对落实“五育共举”、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为此,大力加强劳育美育建设已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劳育美育是作为两类教育活动各自独立进行的,两者之间缺少协同,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甚少,在发挥育人功能方面相对封闭,育人形式缺乏创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方面,内容浅显单一、缺乏深度和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在思想道德塑造方面的作用;在课程考核方面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劳育美育课程缺乏足够重视,更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审美观。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劳育美育的育人功能,使之真正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对劳育美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基础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劳育与美育融合协同具有三大基础,即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在育人目标上都共同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育人途径上彼此互补;同时,劳育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具有可行性基础,即专业课程天然蕴含了丰富的劳育美育资源、专业课程作为劳育美育协同的载体集成了“真、善、美” 的追求、专业课程能够赋予劳育美育以时代性和现实性。基于此,以“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提出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将劳育美育融入专业课程,构建劳育美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一是将育人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定位、专业需要等紧密联系,构建“顶天”“立地”“里应”“外合”四维教学目标,实现协同引领。二是通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育美育资源、精准提炼专业课程与劳育美育的“协同关键点”并进行科学分级,构建专业课程分级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对劳育美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支撑。三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与劳育美育协同强度的不同以及理论与实践性质的不同,分别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渗透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前课后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等实现劳育美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四是注重学生成长的多角度评价和学生成长的个性化评价,处理好学生素质短期提升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全方位地对劳育美育融入专业课程开展的协同育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024 Vol. 42 (4): 12-18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931 KB)  ( 22 )
19 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56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张成凤, 吴乔, 佟佳骏
DOI:
当前,网络信贷已经走进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在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家庭和校园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在对大学生网络信贷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从网络信贷的意愿、网络信贷额度、消费状况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较少以及运用规范的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等不足,设计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网络信贷的使用状况、消费状况和风险认知情况等内容的《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基于因子分析法,从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网络信贷额度、网络信贷用途等3个维度,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有序Logistic模型,对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①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学生的网贷意愿更低,一旦进行网贷,则贷款额度会更高;②父母学历越高,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越低,一旦进行网贷,则贷款额度也越低;③相对于未申请到助学贷款的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更低,即便进行网贷,网贷额度也更低,且网络贷款用途偏向于支付学费、基本生活消费等;④相对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更强、网贷额度更高,且网络贷款用途偏向于非基本生活消费品和成才消费;⑤学生的年级越高网络信贷意愿越强、网贷额度越高;⑥正在恋爱的学生更容易选择网贷,网贷意愿更强;⑦按学生网贷意愿或网贷额度由低到高进行的学科排序是一致的,均为:理科类<农科类<工科类<经济类<文科类<艺术类;⑧实际生活费与预期生活费之间的差值越大,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越强;本人每月生活费和周围同学每月生活费越高,进行网络信贷时的贷款额度就越高,而且随着网贷额度的上升,学生的网贷用途也由基本消费转变为娱乐消费;⑨对网络信贷还款方式了解的越清楚,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额度越高;⑩没有预估过自己还款能力的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额度越高。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在从个人、家庭、学校和政府等层面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费行为以及攀比和从众等消费心理,提出大学生应增强网络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做到适度消费;培养诚信意识,严格遵照网络信贷规定条款按期还款。二是针对家庭教育和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网络信贷行为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情况,提出大学生家庭应注重良好家风的塑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合理的消费观、务实的创业观,有效提升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信贷时的风险防御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劳而有获”的创富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三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信贷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融、法律等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筑起校园安全防线;对进入校园的网络信贷平台,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信贷的规范管理;要丰富大学生资助类别,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差异化、多样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四是针对政府有关部门在网络信贷规范和相关法制宣传等方面存在责任缺失的情况,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校园金融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进入学校的网络信贷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校园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机制。
2024 Vol. 42 (4): 19-28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558 KB)  ( 14 )
29 管理趋同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锦
DOI:
实验室是高校科研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与学科发展。来华留学生因语言、文化及知识差异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实验室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的理解。因此,加强留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对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和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分类调研和深入访谈,分析了高校在留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学院层面采取的组织实验室安全主题系列讲座、实施实验室考核准入制度以及导师主导的特色安全教育模式;调研了留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结果表明在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意识方面仍需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策略建议:一是强化校—院—实验室“三位一体”管理机制与导师负责制,明确各级责任;二是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融入留学生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育资源,拓宽留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渠道;四是留学生主管部门应协同职能部门、学院及导师,实施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这些措施对于高校践行安全责任、探索趋同管理路径、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4 Vol. 42 (4): 29-31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297 KB)  ( 7 )
       思想政治教育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
马瑞, 张富, 卢嘉, 赵锦梅, 马维伟
DOI: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此,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面对新时代国家和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强化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构建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优化教学设计以及深化实践教学等4个方面系统剖析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同时,从多维度加强思政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和优化思政教育质量评估体系2个方面阐述了思政教育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以确保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融入与持续深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效发挥了专业教师及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推动了专业内涵的深入发展。
2024 Vol. 42 (4): 32-36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382 KB)  ( 6 )
37 “红+绿”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的实践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陈思晓, 陈婉哲
DOI: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实践性不足等问题,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立足学科特色,深度融合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以“红+绿”资源探索实境课堂模式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实境课堂以党建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党课嘉年华”为实践品牌,实现“四个变化”,即将素材变为教材、将平凡变为非凡、将被动变为主动、使学员党性修养蜕变,做到将理论知识贯穿始终,用艺术演出凝练主旨,由身边榜样分享实际,以增进互动强化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024 Vol. 42 (4): 37-39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320 KB)  ( 5 )
40 “四个自信”融入“全球变化生态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王玉玉, 马静
DOI:
在全球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变化生态学”课程作为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支撑,为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契机。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科学概念、术语及数据,传统教学模式显得枯燥乏味,加之学习监管机制的薄弱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不足。“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和方向的高度概括和指引。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人才,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组深入挖掘“全球变化生态学”课程与“四个自信”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切入点,精心设计“考—讲—问—答—评”5个教学环节,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四个自信”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教学实践表明,将“四个自信”融入“全球变化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拓宽了课程的知识维度和深度,提升了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认同与自豪感,增强了他们的“四个自信”。
2024 Vol. 42 (4): 40-45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451 KB)  ( 9 )
46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花艺——践行以课立德的“插花艺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郭阿君, 魏进华, 李顺梅, 白冰
DOI:
“插花艺术”课程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以文化自信为最终导向能够有效地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强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建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传递花艺知识与植物文化,引非遗入课堂,使学生了解花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方向,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文化价值原则。在花艺学习中引导学生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以花艺美育健全人格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花艺实践中践行尊重自然、厚植生态文明思想,在花艺的历史与发展中追本溯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花艺的过程中践行以课立德的“插花艺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2024 Vol. 42 (4): 46-49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350 KB)  ( 6 )
       学科专业建设
50 基于科教融合的生物学专业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薛哲勇, 史金铭, 华欣
DOI:
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不断创新且发展的学科。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理论结合实践的全方位过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当前高校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教融合的具体途径可以通过科研成果丰富理论教学内容、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东北林业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基于科教融合进行生物学专业本研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利用生物学科研成果支撑案例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拓展学生科研思维,并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如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申报专利,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和科普活动。科教融合对生物学专业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学生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本研贯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效借鉴。
2024 Vol. 42 (4): 50-54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333 KB)  ( 10 )
55 产教融合模式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陈立新, 韩冬荟, 王新政, 杨光, 李健
DOI:
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东北黑土地保护的迫切需求,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采用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优质培养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素养,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介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现存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相对有限等问题,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途径,即培养过程依托科研项目、完善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培养基地建设遴选标准。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相关前沿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农林业技术研究、应用与开发。
2024 Vol. 42 (4): 55-58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321 KB)  ( 8 )
       教学园地
59 数智化背景下“木材干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王振宇, 何正斌, 伊松林
DOI: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为驱动力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木材干燥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知识体系的广度、综合性和应用深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教学手段,构建数智精品课堂;融合数智技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3个方面不断实践,通过巧妙融合有限元模拟仿真、计算机编程及数据库等前沿数智化技术,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生动且具有实践导向的数智化课程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实践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沉浸式学习体验,还显著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2024 Vol. 42 (4): 59-63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329 KB)  ( 15 )
64 基于OBE理念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毋瑞华, 姚洪军, 胡青
DOI:
“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学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等特点。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缺少林业特色、与各专业的结合度不够、教学体系缺乏连贯性、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4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实践。①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环境科学、林学、草业科学、森林保护学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此逆向设计“林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晰实践教学成果,逆向设计具有林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3个环节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并促进学生线上学习与教师线下讲授的有机结合;③构建“互联网+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交叉融合的线上虚拟教学与线下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④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持续改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深化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加强林业特色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微生物学专业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4 Vol. 42 (4): 64-69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377 KB)  ( 10 )
70 以OBE理念为指导的“森林保护学Ⅰ”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杨丽元, 祁金玉, 于孝宁, 张娣, 孙守慧
DOI:
成果导向教育是以产出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特征的教育理念。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学Ⅰ”课程组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指导,从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对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课程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依据,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采用互动、开放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达成学习目标。课前利用“知到”APP发布课程安排和课程资料;课上教学以线下为主,线上以MOOC和智慧树平台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互补;课后基于师生综合评价,持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未来将根据教学成果实时反馈,不断深化“森林保护学I”课程教学改革,继续探索适应林学类课程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4 Vol. 42 (4): 70-73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485 KB)  ( 11 )
74 展现发现式教学法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王健, 刘加彬
DOI:
“土壤侵蚀原理”实践课程能够深化学生对土壤侵蚀类型和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土壤侵蚀领域的调查与研究能力。由于土壤侵蚀类型分布的空间变异性、土壤侵蚀过程的时间变异性、土壤侵蚀发生的危险性均较大,“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难以让学生全面直观地接触和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现象,无法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将展现发现式教学法应用于课程实践教学,依托土壤侵蚀分类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将发生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现象的发生过程和机理直观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同时,精心设计实习线路,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认知。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将展现发现式教学法应用于“土壤侵蚀原理”实践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2024 Vol. 42 (4): 74-78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423 KB)  ( 9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