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40卷 5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探索与思考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他山之石
管理纵横
 
 
       探索与思考
1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究
杨鹏, 周钰婷
DOI:
"新文科"建设是指改革现有人文社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促使专业课程教学急需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近年来,随着国家领导人的不断重视,"四史"教育逐渐进入高校课堂教学之中。将"四史"知识有机融入高校专业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同时,"四史"元素不仅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也推动专业课堂变成"四史"与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金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目前,"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在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融入内容缺乏多样化、融入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僵化、教师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突出问题无疑会导致"四史"教育在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中的"四史"教育内容,加快完善"四史"教育教学机制,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四史"培训,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以此实现"四史"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改革创新"四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路径,专业课程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对专业课程与"四史"知识的认同度明显增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的研究与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022 Vol. 40 (5): 1-5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2024 KB)  ( 69 )
6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课程在线考核的设计与实施
杨江涛, 李利敏, 王磊, 耿楠
DOI: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数学生无法正常返校学习,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高校师生共同经历了在线课堂、在线学习、在线作业等线上学习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越来越普遍,为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线考核将成为新的趋势。线上考核可以弥补线下考核的不足,成为在线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为深入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确保在线考核科学有效,文章从在线考核的设计思路与方式、设计原则、在线考核的保障措施、理论课程和实验实习课程在线考核的设计与实施、在线考核取得的成效以及改进建议等方面介绍了课程在线考核的实施。实践结果表明,在线考核使考核结果更加合理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022 Vol. 40 (5): 6-9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676 KB)  ( 83 )
       思想政治教育
10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最优化方法”课程教学的探讨
韩巧玲, 赵玥, 赵燕东, 陈锋军, 颜小飞
DOI:
"最优化方法"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技术确定解决实际问题最优方案的能力。首先从课程教学特点、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课程意义和重要性等多方面分析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最优化方法"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对本次思政教育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将育人元素体现在课堂理论教学、课后实验作业和课外科技竞赛等重要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统一。最后,通过实际教学效果证明了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引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增强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度,也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结果的认可度。
2022 Vol. 40 (5): 10-13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656 KB)  ( 103 )
       管理纵横
14 内涵式发展导向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狄玮, 王艳青, 范朝阳
DOI: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导高校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方略。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和用好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所以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是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普遍面临存量资产"家底不清"、资产运行效率不高和存在资产管理"信息孤岛"等问题,难以满足高校内涵式发展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而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僵化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的规章制度、"重预算,轻资产"的管理理念和粗放的管理模式等限制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为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急需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谋求发展新路向,着力从5个方面推动改革和创新。一是找准职能定位,协调好高校与政府以及高校内部组织间的关系,由"以管为主"转变为"治理服务";二是转变管理理念,协调国有资产的结构类型以及发展规模与产出质量之间的关系,由"增加投入"转变为"有效经营";三是改变管理路径,引入绩效评价体系,以外部约束激发内在动力,由"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四是突破管理形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参与管理,加强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监督、评估、审计,使管理由"相对封闭"转变为"开放透明";五是优化管理配置,在统筹的基础上重塑资产管理组织体系,推动资产跨主管部门和在高校内部的共享共用与调剂,使资产利用由"条块分割"转变为"统筹共享"。最后,在遵循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发展路向的基础上,以强化资产管理服务意识为先导,以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提高资产数据质量、强化管理队伍建设等夯实资产管理运行基础为保障,以建立资产绩效评价机制为路径,以构建信息互通共享渠道为手段,在"补短板"和"内革新"双方向同时发力,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
2022 Vol. 40 (5): 14-18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877 KB)  ( 56 )
19 高校科研管理效能提升路径的探析
张慧玲, 周晓光
DOI:
科研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同时,高校科研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科研管理效能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是实现高校科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必然途径,更是高校深化改革、实现综合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科研管理体制僵化、科研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科研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提升科研管理效能的路径。一是培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树立以科研人员为本、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二级学院一线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打造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二是以更高的站位制定科研发展规划,通过拓展基础研究投入渠道、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把好科研发展的"舵";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科研组织化程度,形成科研合力;围绕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突出科研发展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功效。三是合理设置高校科研管理组织架构,根据科研项目性质设立科研处的组织机构,根据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在院(系)设立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根据学校确定的科研发展重点领域在学科(教研室)设置不同的研究小组或团队,建立"科研处(院)—院(系)—学科(教研室)"3级"塔"状组织结构,以强化纵向支撑管理;根据高校发展规划确定的重要研究领域组建"学科交叉中心",实行团队带头人责任制,构建激励协同创新的科研评价机制,实施侧重不同的分类科研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加强横向科研管理。四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遵循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加强顶层设计,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规范化和便捷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科研数据库及其共享平台,及时采集、分析并更新相关数据,对优势学科最新科研进展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加大数据的覆盖面,切实提升科研管理和决策支撑的效率。五是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分别针对学院等二级单位和科研团体以及教师个人的科研工作确定科研绩效评价指标;采取分级管理、分层考核的方式,对科研团队或协同创新等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将科研评价目标分为以教学为主教师的科研目标和以科研为主教师的科研目标两类,并据此区别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推进绩效评价内容和程序的公开,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构建顺畅的考核反馈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科研考核的公正公平。
2022 Vol. 40 (5): 19-24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1021 KB)  ( 79 )
       研究生教育
25 “科技论文写作”研究生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马明国, 边静, 王波, 杨俊
DOI:
研究生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农林人才的现实要求。笔者依托研究生选修课"科技论文写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强农兴农人才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顶层设计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课程教学取得了积极效果。文章在梳理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精心拟定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路,设计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坚持统筹谋划、创新改革,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农林人才。
2022 Vol. 40 (5): 25-28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723 KB)  ( 342 )
29 “互联网+”背景下“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认证”研究生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探索
李明阳, 李超, 李盈昌
DOI:
设置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林业专硕)主要是培养掌握扎实的林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适应林业行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人才。"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认证"课程是面向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内容多、学时短、实践环节缺失等问题,基于"互联网+"技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认证"课程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首先,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课程教学案例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代表性,要反映学科前沿热点,任课教师要亲自参与案例的编写。其次,在案例教学方式上,依托现有的国内外在线教学平台,实施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互联网+"增强了课程教学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2 Vol. 40 (5): 29-32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728 KB)  ( 48 )
       教学园地
33 基于翻转课堂的“林学概论”通识必修课教学改革初探
张乃莉, 陶思齐, 付玉杰
DOI:
翻转课堂的兴起实质上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其本质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林学概论"课程作为面向非林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全校通识必修课,其具有课程知识体系庞杂、专业知识跨度大、实践性强等基本特征。当前,"林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对不同的专业缺乏针对性;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简单,教学效果不佳;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由此造成选课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主动性不高。为此,提出基于翻转课堂对"林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设想。翻转课堂应用于"林学概论"课程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信息明确清晰、学习流程更加优化等优势,但也存在教学效果受课程学习人数的影响、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教师和学生需要投入较高的时间成本等局限性。基于此,从课程自身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林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首先,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科普知识等3个模块,并对相应的知识体量、授课形式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优化设计。其次,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增设课堂分组讨论和科普小课堂等课程教学环节,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料共享、课程讨论和教学评价等多重教学组织功能。再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创建课程资料库。最后,完善课程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构建多元化的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贯穿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程总结等全过程,从而达到加强非林学专业学生对林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教学效果。
2022 Vol. 40 (5): 33-38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4465 KB)  ( 122 )
39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工程图学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白效鹏, 唐亮, 霍光青, 史雪松, 徐道春
DOI:
针对"工程图学A"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不匹配等问题,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探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形成了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分析-改进-再评价"模型闭环路径。以2017级、2018级和2019级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为基础,对"工程图学A"课程教学质量和改革成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改革后,2018级较2017级的"工程图学A"课程教学目标2、3、4的达成度分别提高了1.49%、2.35%和3.66%;经过持续改革,2019级的课程教学目标整体达成度均在0.71以上,较2018级最低达成度提升了5.97%,尤其课程教学目标1和2的达成度较2018级分别提升了11.39%和11.76%。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持续改革后,学生对机械产品工程图表达、工程图阅读、平面绘图以及三维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2022 Vol. 40 (5): 39-43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1238 KB)  ( 46 )
4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余卫华, 张鑫, 姚一飞
DOI: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分析了"工程测量"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传统实验教学现状,针对传统"工程测量"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工程测量"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工程测量"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引入测绘新技术方法,适时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幕课、翻转课堂、云班课、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构建和完善了"工程测量"课程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工程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支撑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考核方式与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相匹配;学生参加测绘类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测绘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2 Vol. 40 (5): 44-47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622 KB)  ( 37 )
48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宋莎莎
DOI:
北京林业大学设计类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整合程度不足、缺少教学实践、缺乏专业课之间统筹以及评价维度不灵活等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人体工程学"课程为例,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优势,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智能,结合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情景化教学实现教育共情,结合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适应性,结合多元化教学评估强化过程管理。从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多样化3个方面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途径,通过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创建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有效提升。
2022 Vol. 40 (5): 48-51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701 KB)  ( 93 )
52 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园林花卉实践教学为例
王旭东, 吴岩, 方林牧, 李红光, 李虎
DOI:
园林花卉是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核心内容。而工科院校在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专题内容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以及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强化工科院校学生对园林花卉植物的认知及应用,本文以园林花卉实践教学模块为例,从花卉素材单体写真、个性化栽培、生理生态验证、花境设计应用4个实践模块探讨工科院校园林花卉实践教学模块的构建及应用。在传统植物教学的认知基础上,将植物美学、生理生态、栽培养护以及设计拓展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相关的实践教学中,丰富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对园林植物的感知能力和对植物设计应用的实践能力,有效弥补了工科院校学生植物相关知识储备较为薄弱的问题,提高了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成效。
2022 Vol. 40 (5): 52-56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11604 KB)  ( 21 )
57 基于转换思维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索
张潇, 林芳
DOI: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是大学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首门景观设计类专业主干课程,属于设计启蒙教育,通过学习可获得景观设计的基础能力,并对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尤为重要。目前"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知识还未入脑入心,而后又进入过度强调项目实践之中,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无法快速、精准对接,实践效果不佳。基于此,该课程应由只注重项目实践向强调理论指导实践转变。在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转换思维,不以直接获取理论知识为目的,而是引导学生从其他视角主动思考知识点并堆积出理论形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识运用将更得心应手。转换思维式教学以知识适度够用会用为原则,有助于夯实设计基础、锻炼设计表达、加深专业认知,提高理论知识的设计转化效果,增强学生设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022 Vol. 40 (5): 57-59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574 KB)  ( 96 )
60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郑菲, 国辉, 何晓青
DOI:
"微生物学"是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对"微生物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存在必要性。目前,"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存在理论性强、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有局限性等问题。基于国家林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深刻总结"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课前,凝练与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科研思维的建立和科研热情的培养;②课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建立更强的师生互动关系;③课后,完善与优化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平衡发展。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策略的实施,不仅显著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赋予了该课程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前沿知识探索的热情。
2022 Vol. 40 (5): 60-62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1404 KB)  ( 33 )
63 “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马凯恒, 杨桂燕
DOI:
"遗传学"是农学、林学、园艺等生命科学相关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在不断革新。但传统"遗传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已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为提高"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助推林学等专业提升实践育人目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遗传学"课程组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以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手段,将探究式、认知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用到课程实验教学中,转变了教学思维、丰富了教学方法;将最新的遗传学实验技术、虚拟仿真及思政元素等相关教学要素加入到课程实验教学中,优化了教学内容;将"多方位、多角度、精细化"多元考核方式应用于课程实验教学的考核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参与度,强化了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加强实验教学设备升级的同时,扩大了实验室预约开放的程度,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了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服务职能。教学实践证明,"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
2022 Vol. 40 (5): 63-67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1672 KB)  ( 83 )
68 “保护生物学”课程实施“四步法”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
王健铭, 李景文, 侯继华
DOI: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学习及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独角戏般的授课方式与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教学方法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是信息时代教学要求及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保护生物学"课程由于理论研究发展快,特别是在我国重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的研究内容和技术不断更新,使课程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结合"保护生物学"课程近3年网络化教学实践,设计了自学、教师讲课、答疑和讨论以及课程作业的"四步法"网络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达到了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管理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及社交平台的协同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解决了学生与教师互动时空限制的问题。
2022 Vol. 40 (5): 68-70,78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3195 KB)  ( 108 )
       他山之石
71 借鉴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促进新林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建设
蓝天水, 孙帅超, 郭福涛
DOI: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高等林业教育在社会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的高等林业教育也面临着与我国相似的困境,长期以来对高等林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大量探讨,尤其是在学生的社会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①学生和雇主均认为现代林业职业最看重的是专业行为、职业道德以及有效沟通等通用职业技能。但是,目前各国高校的林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林业市场所需的必要技能之间并不匹配,林科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迟缓,特别是社会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开设普遍不足。②高等林业教育开展社会人文素质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一是兼顾林科专业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和社会人文能力培养的足够灵活的林科课程设置要求与学时有限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二是教师作为课程开设中的关键角色,在林科课程改革中的参与度不高,面对的主要障碍包括沟通不畅、对变革持抵制或冷漠的态度以及缺乏适应变革的技能等;三是课程设置的惯性或对现状的认知偏差阻碍了课程的变革,也抑制了林科课程中社会和人文科学类内容的发展;四是林科相关专业被整合进自然资源类学院的态势有可能导致不了解现代林业需求和挑战的非林科人员成为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决策者。为了提高学生在复杂林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在高等林业教育加强林科课程中的社会和人文科学内容方面取得共识,并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大学层面,通过在课内、课间、课外融入多维度的项目拓展林科课程的广度;确保课程修订以目的为出发点以及教师的全程参与,促进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推进林业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的文化意识;认真参考林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利益相关方提供的重要信息,不断完善林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②在大学以外的层面,在林科课程认证标准中注重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积极举办林业教育会议,大力鼓励教师参会,加强相关研究和交流,推动高等林业教育改革进程;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作用,有效处理高等林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重建林业形象,使林科专业在招生中更具吸引力。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对我国新林科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建议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在各类课程中融入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内容、增强教师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深度参与、加强国际联系、通过举办林业教育研讨会深入探讨热点议题、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加强与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交流等,以提升林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整体竞争力,缓解当前林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2022 Vol. 40 (5): 71-78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2729 KB)  ( 53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