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 |
孟泽龙, 雷秀雅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
|
|
摘要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生命教育仅局限于生命安全教育,尚未形成兼顾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二是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缺乏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三是生命教育缺少“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自我认识以及自尊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生命观教育、死亡教育和意志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缺失;四是任课教师缺乏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缺乏具有生命教育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开设专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另一方面思政类课程教师因不具有完整的生命教育知识体系,难以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思政类课程教学;五是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缺乏兴趣,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以及以单一的生命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都使生命教育缺乏吸引力。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理论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基础,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正是对自身生命的发现、认识和觉察的过程,所以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具有2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人格培养等内容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心理授权的水平越高,其生命意义感就越清晰;而学生生命使命感的加强有助于其心理韧性的提高。因此,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增设以“认识自己”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以及“尊重生命”专题内容等,加强生命教育的融入。二是通过构建由人文学院心理系心理学专业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系列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队伍,以及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在校内外组织生命教育相关的讲座或沙龙等,实现生命教育知识的互补和生命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三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社团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将课上教学与课下活动相结合等措施,促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
|
|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体系,
师资建设
|
|
基金资助: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开展路径探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项目编号BJFU2021JY062。 |
作者简介: 孟泽龙:mengzelong@bjfu.edu.cn 15011562679 |
[2] |
胡宜安. 论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本质[J]. 教育评论,2010(6):35-37.
|
[4] |
孙德芳. 论教学策略的学生意志取向[J]. 教育学术月刊,2015(5):95-99.
|
[5] |
朱易.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全程分层体系构建初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70,68.
|
[7] |
田甜. 唤醒生命自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 高教学刊,2019(23):173-176.
|
[8] |
崔慧慧,严飞飞.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4):171-173.
|
[10] |
陈开明.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点[J]. 教育与职业,2014(5):71-73.
|
[3] |
孙卫华,许庆豫. 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 中国教育学刊,2017(3):72-78.
|
[6] |
傅才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07-109.
|
[1] |
石丽娜,王小英. 为了生命之初的本真:兼论中美生命教育之差异[J]. 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2):36-42.
|
[9] |
张玲玲,徐晶,朱安宏,等. 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生命意义感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5):758-761.
|
[11] |
段东园,张斯珉. 生命教育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1):33-34.
|
[1] |
刘夫国, 李巨秀. 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差异分析与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33-38. |
[2] |
姜新强, 刘庆超, 万雪丽, 卢婉佩, 刘庆华. 基于云班课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54-59. |
[3] |
李明, 王铁成, 郭俏. 资源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2): 1-5. |
[4] |
崔天翔, 梁子瑜, 曹林. 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以“林业遥感”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1): 16-21. |
[5] |
王竞红, 杨青杰, 蔺吉祥, 徐一鸣, 曹阳.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草坪与地被的园林应用”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06): 44-49. |
[6] |
王琼, 林凤丽. 翻转课堂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02): 47-52. |
[7] |
史金铭, 薛哲勇, 徐启江, 隋广超, 滕春波. 打造科研育人教学团队践行科研对焦本科课堂——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建设及教学实践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6): 1-4. |
[8] |
马静, 郅茜文, 邵苏, 崔国发.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延伸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6): 31-36. |
[9] |
张乃莉, 陶思齐, 付玉杰. 基于翻转课堂的“林学概论”通识必修课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5): 33-38. |
[10] |
王辉, 易华, 姜在民. 中外植物学教材的比较及其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51-55. |
[11] |
史旭光. “慕课”的兴起与高校教学的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1-5. |
[12] |
田浩, 李悦昕.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28-31. |
[13] |
周成军, 巫志龙, 周新年, 郑丽凤, 沈嵘枫. “工程索道”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1-15. |
[14] |
邱仁辉, 胡新, 江汉森. 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6-20. |
[15] |
杨江涛, 李雅素, 李晓明, 李利敏. 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探讨——以“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52-5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