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茶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 |
李晓玲, 石金娥, 杨文, 陈美伴, 奚广生 |
梧州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广西梧州 543002 |
|
|
摘要 近年来微生物与茶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了满足新型茶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内部分高校茶学专业相继开设了“微生物学”基础课或“茶微生物学”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应用复合型茶学专业人才。由于“茶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繁杂抽象、微生物学理论与茶学专业知识融合不够深入、课程内容与行业实践脱节、产教分离等问题。为此,梧州学院课程组依据广西茶产业发展趋势和茶学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突出“校地紧密结合,农理工、产教等多维度融合”的办学特色,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及考核体系的改进等方面对“茶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有效提高了茶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情怀,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推进茶学专业相关课程建设和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新型复合茶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
|
|
关键词 :
新农科,
茶微生物学,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教学
|
|
基金资助:2021年广西教育厅新农科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NK2022016;梧州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遴选项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编号Wykcsz2022Y011;梧州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项目编号Wyjg2019A058;2023年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农科背景下茶学专业"微生物学"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Wyjg2023A054。 |
[2] |
丛晓红."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教材的时代性[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5):238-240.
|
[3]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6-1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l.
|
[6] |
秦利军.茶学专业开设《农业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3):60-62.
|
[10] |
黄友谊.茶叶微生物产品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7.
|
[12] |
黄紫衡,陈欢,黄丽,等.六堡茶渥堆过程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科学,2022,43(16):177-185.
|
[13] |
杨娟,陈欣怡,丁子元,等.六堡茶真菌多样性分析和优势真菌的分离筛选[J].茶叶通讯,2022,49(3):353-362.
|
[16] |
杨雅焯,汪迎,李辉,等.广西六堡茶和重庆沱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茶叶学报,2019,60(3):93-98.
|
[1] |
周亚星,余忠浩,罗巍,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种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7):265-267.
|
[5] |
王有宁,张天凡,刘华波,等.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3(7):159-161.
|
[7] |
瞿娇娇,曹威,邹晓,等.茶微生物学教学课程设计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10-1116.
|
[4] |
解胜男,李赫.新时代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挑战、路径与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3,3(7):43-46.
|
[8] |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
[9] |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
[11] |
毛彦,黄丽,韦保耀,等.广西六堡茶"金花"的分离与分子鉴定[J].茶叶科学,2013,33(6):556-561.
|
[14] |
高贵锋,褚海燕.微生物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及其应用[J].植物生态学报,2020,44(4):396-408.
|
[15] |
温志杰,石荣强,何勇强,等.六堡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09-1011.
|
[1] |
刘宝东, 刘生冬, 戚继忠, 张启昌.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林院校林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北华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1-5. |
[2] |
张璐, 杨婉, 孙向阳. “土壤化学及其研究法”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16-20. |
[3] |
张晓燕. 基于育人为本的“建筑风格史”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21-25. |
[4] |
刘夫国, 李巨秀. 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差异分析与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33-38. |
[5] |
姜新强, 刘庆超, 万雪丽, 卢婉佩, 刘庆华. 基于云班课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54-59. |
[6] |
文书生, 杨秀莲, 辛建攀, 田如男. “金课”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探索——以“草坪学”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60-64. |
[7] |
谢寿安, 赵长江. 新农科背景下森林保护专业的建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37-41. |
[8] |
陈仲.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63-68. |
[9] |
房华玲, 孟月, 姚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1-6. |
[10] |
王冠. “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11-18. |
[11] |
陈盛彬, 陈乐谞, 谢光园, 高建亮. “岗课赛证创融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53-59. |
[12] |
孙永江, 苏淑钗, 赛江涛. “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1): 22-26. |
[13] |
林善枝, 修宇, 侯佳音, 张柏林.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1): 27-31. |
[14] |
柯水发, 纪元, 温亚利, 孔祥智. 新时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拓展[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1): 32-39. |
[15] |
杨秀娟, 侯天顺, 任文渊. “五位一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1): 45-4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