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
初磊, 刘霞, 王良杰, 张金池 |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南京 210037 |
|
|
摘要 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专业应用型、管理型、教研型人才的需求,南京林业大学以"立足南方、面向全国"为指导思想,明确了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并提出以培养具备求实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从素质、知识和能力3个方面对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并据此对相应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探索。一是通过完善学缘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遵循"突出专业特色、拓展知识体系、优化教学环节、注重社会实用、凸显区域特点"的原则,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是通过加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建设以及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机制等,改善实践实习条件;四是通过为教师参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程实践和了解国际相关理论和技术前沿等提供更多机会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研工作等,提升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五是完善由班主任(headmaster)、辅导员(counsellor)、任课教师(subject teacher)和指导教师(advisor)组成的"班辅教导"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
|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水土保持专业,
人才培养,
师资,
课程,
“班辅教导”体系
|
|
基金资助: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项目批文号:苏教师[2016]15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op-notch Academic Programs Projec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简称TAPP)"林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编号PPZY2015A062;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校级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项目编号00644-01-00937。 |
[1] |
余新晓.我国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4):90-93.
|
[3] |
程云,张洪江,徐迎寿,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86.
|
[4] |
余新晓.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16.
|
[8] |
吴发启.水土保持学科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5-9.
|
[9] |
庄家尧,张金池,胡海波,等.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12-16.
|
[6] |
吴发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3):237-241.
|
[7] |
弓成,王云琦.唤起专业热情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20-22.
|
[2] |
郑江坤.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3):30-34.
|
[5] |
王云琦,王玉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21-23.
|
[1] |
韦小丽, 丁贵杰, 何跃军, 谭伟, 余丽萍. 林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行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11-16. |
[2] |
刘占柱, 梁春花, 戴海燕, 李欣宇. 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16-19. |
[3] |
丁海奎, 何云峰. 高等农林院校开放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25-28. |
[4] |
唐晓岚, 熊星, 吴荣. 以主创设计师能力要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29-34. |
[5] |
陈志彦, 梁益梦, 刘元.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39-41. |
[6] |
向玮, 黄泽园, 李俊杰. “概念图”教学法在“森林经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48-52. |
[7] |
李颖超. “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74-78. |
[8] |
沈月琴, 郭建忠, 童再康, 魏玲玲. 深耕绿水青山 全面加快新林科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5-8. |
[9] |
王娜, 张应辉.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18-20. |
[10] |
闫小莉, 王德炉. 基于大众化教育提升林学本科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21-27. |
[11] |
敖红, 张秀丽, 李晓岩, 吴迪, 王晶英.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35-39. |
[12] |
李春涛, 郑宏兵.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的优化——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66-69. |
[13] |
闫东锋, 李继东, 毕会涛, 朱玉芳. “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路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74-78. |
[14] |
刘素梅, 张军国, 谢将剑, 刘文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6): 16-19. |
[15] |
耿玉清, 赵婉凝, 郜少敏, 栾亚宁. 研究生理论课程开展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森林土壤生态”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6): 44-4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