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42卷 5期
刊出日期:2024-09-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探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
袭开国
DOI:
生态道德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有效路径。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其知识观和教育观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崭新视角。在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道德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由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道德教育是互动建构的过程,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意义建构过程,道德教育的实现是双向的。在社会建构主义观照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德育智育化使生态道德的价值教育成为以生态道德知识传授和生态道德认知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的生态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发生偏离、生态道德价值理念的内化和践履难以实现。二是教师单主体使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以单向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先在经历和经验被忽视。三是高校缺乏沉浸式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氛围,使隐性教育不足、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经验感知的内隐学习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场域无法闭环、教育实效受到影响。为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提出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路。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重视大学生对自身所经历生态道德生活场景的认识和感悟,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生态道德两难问题引入课堂,以回归生态道德价值培育本心,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二是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于民主、平等、协商等公共价值原则展开道德“对话”,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实现大学生对道德内容从“不知”到“知”的跨越的同时促进其从“知”到“信”的提升。三是注重文化渗透,通过绿色校园建设打造全方位的生态道德育人场域,依托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最后,从以下3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一是将“生态道德基因”作为核心内容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各学科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设置,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通识教育课“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二是通过制定并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特聘导师制度等,打造校内外相结合的高素质生态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三是通过在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践行生态道德观、赋予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以生态道德教育功能、将生态道德观念有机融入学校精神文化标识系统、打造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平台等,全方位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2024 Vol. 42 (5): 1-6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1065 KB) (
24
)
7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安欣, 徐硕, 李欣遥, 张健, 石亚哲
DOI:
随着数字化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在国外受到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并得以广泛推广;同时,国内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也兴起并逐步深化,主要在理念分析、框架逻辑、实践应用和教学成果等方面展开。“线上”结合“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与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本研究在对SSCI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中2000—2021年期间有关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究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经分析发现:①国外发文数量呈逐年明显递增趋势,国内发文数量呈螺旋式递增趋势。这从侧面反映混合式教学在相关领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②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发表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西班牙,各国和地区在混合式教学研究领域的紧密联系以挪威为中心,个别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研究关系较为密切;同时,各国和地区的组织机构在混合式教学研究领域的联系合作较少,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组织机构对混合式教学保持了高度关注并开展了较多研究,具有带头和引领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应加强对混合式教学领域的关注和研究。③“混合式教学研究”主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量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学科、心理学、护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这表明该主题是需要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共同努力开展的全球性研究领域。④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国际学界聚焦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热点为“education” “student”“blended learning”“online”“performance”,关键节点为“behavior”“health”“e-learning”“access”“evaluation”“care”,聚类类别是“#0 assessment”“#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2 e-learning”“#3 blended learning”“#4 evaluation”。可见,2000—2021年期间,随着混合式教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传统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⑤在研究前沿方面,通过对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当前更注重混合式教学过程及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国外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在已取得一些成果的基础上,当前更注重混合式教学评价和效果方面的研究,尤其是“#0 assessment”“#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9 emotion regulation”等仍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⑥在研究发展趋势方面,通过对不同文献发表时间段出现的高突现性关键词及其突现周期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演进过程经历了从分析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设计的阶段,到研究教学效果、学习混合式教学理论、构建线上教学平台的阶段,再到近期的“深度学习”的阶段,这表明国内的研究呈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态势;国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演进过程经历了线上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准备阶段研究的阶段,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期望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研究的阶段,混合式教学领域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等研究的阶段,尤其是截止到2021年“engagement”“implementation”“pedagogy”等高突现性关键词仍保持一定活跃度,这表明混合式教学的实际实施以及涉及到的教育学理论问题等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研究趋势。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国内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加大研究投入;②目前国内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热点已从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方面逐渐转向教学评价、学习效果、深度学习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研究热点,国内今后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环境,注重混合式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广泛实践。
2024 Vol. 42 (5): 7-16 [
摘要
] (
42
)
HTML
(1 KB)
PDF
(6464 KB) (
15
)
17
基于CIPP模型的农林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评价
靳梦洁, 汪红梅
DOI:
农林高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对于提升人才质量和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对农林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对“双创”教育进行监督与指导,进而探索提升路径。基于2020—202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运用CIPP模型和熵权法对中国21所农林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985”“211”农林高校“双创”教育综合得分整体较高;南方的农林高校“双创”教育水平整体高于北方高校;“双创”教育综合得分较高的学校所在的城市人均GDP普遍较高,当地大型农林企业普遍较多。最后,提出加大农林高校“双创”教育投入力度、明确农林高校的“双创”教育发展方向、增进南北方高校的互动等建议。
2024 Vol. 42 (5): 17-24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454 KB) (
12
)
思想政治教育
25
农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析——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
成晓典, 王军娥, 鲁汉杰
DOI: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更加多元且深刻的内涵,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精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识别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工作持续优化,亟需建立一套全面、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针对农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系统性评价研究尚显薄弱,存在评价指标不全面、方法不科学、实践应用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专家咨询、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频度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从育人成效、管理体系、工作成效和工作满意度4个维度构建了农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效果,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学院在思政队伍建设、“双创”教育融合和思政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短板,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基于此,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策略:一是强化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双创”教育工作,提升育人成效;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全方位育人体系。
2024 Vol. 42 (5): 25-31 [
摘要
] (
40
)
HTML
(1 KB)
PDF
(575 KB) (
27
)
32
农林类院校“测量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杨柳, 孙金华, 耿晓东, 张雅梅, 李倪萱
DOI:
“测量学”是农林类院校林学、园艺、土地整治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概念多、公式推导复杂、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同时课程里面也蕴含着很多思政元素。“测量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对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和构建蕴含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测量学”课程的具体路径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教学环境、融入多样化教学方法中。对课程内各章节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挖掘,构建“测量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测量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专业教学和思政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对测量学在农林领域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坚定了兴农爱农的责任感。
2024 Vol. 42 (5): 32-35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331 KB) (
22
)
学科专业建设
36
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基于11所“双一流”高校的调查
王中超, 张岩
DOI: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传统财会类专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探讨新文科建设对农林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新要求,并以11所“双一流”农林高校财会类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样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建设及教师资源等数据,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农林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和师资队伍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人才培养与财会领域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协调发展。最后,提出对策:聚焦农林特色,将新文科理念融入财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引育结合,实现人力资本增量与存量平衡发展等具体路径。这些旨在不断创新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财会类人才支持。
2024 Vol. 42 (5): 36-41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397 KB) (
6
)
研究生教育
42
新林科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美育的探索——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课程为例
王忠君, 张玉钧, 石玲
DOI:
在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新林科建设成为我国林草行业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旨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双重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林草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是提升研究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课程为例,将美育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各环节,提出多样化美育教学实践措施,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拥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优秀新林科人才。一是以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为主,培育研究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二是精心设计美感体验活动,增强研究生对自然美的深入感悟;三是以沉浸式自然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强化研究生对自然美的获得感;四是生动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研究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五是广泛传播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强化研究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六是探索自然资源的全面价值,培养研究生的理想人格;七是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感。这一实践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研究生的审美、创造美能力,实现了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为新林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 Vol. 42 (5): 42-46 [
摘要
] (
42
)
HTML
(1 KB)
PDF
(430 KB) (
10
)
47
“四新”背景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变革探讨
王博娅, 刘志成, 周春光
DOI:
以服务国家战略、响应时代需求为核心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其更强的就业导向、深厚的实践应用基础以及前瞻性的行业视野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于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学校的学科实力、学生规模、不同类型以及学科数据的完善程度,精选了全国22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细致分析各研究样本的培养目标与方向,以课程名称为依据,将课程体系化分为13个维度,涵盖564门课程,进行内容编码与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呈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课程设置因院校性质而异,呈现出差异化的教育路径;二是不同地域文化赋予了课程独特的文化特色与地域标签。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特点,揭示了规划设计类课程是构筑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硬实力的基础和核心,历史理论类课程在塑造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科学技术类课程对提升专业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稍显不足以及特色类课程在促进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的根本性变革作用有待加强。基于此,提出了“四新”背景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一是整合与细分核心课程,促进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发展;二是加强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激发创新设计思维以精准对接时代需求;三是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并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校际间差异化发展。这些策略旨在提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024 Vol. 42 (5): 47-52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366 KB) (
5
)
53
新农科视域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与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郭晓慧, 邱洪臣, 朱铭强, 陈鹤予
DOI: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与技术”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聚焦农业产品生产与转化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与生态系统问题。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主题分散、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以及考核标准简单等问题,课程组深入贯彻新农科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在课程设计上,有效融合了专题教学与项目实践探索,结合课堂内的启发式理论教学与课外的项目实践体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强调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考核的双重考量,增强了课程考核的灵活性与全面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课程在内容丰富度、教学方法优化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参考。
2024 Vol. 42 (5): 53-59 [
摘要
] (
44
)
HTML
(1 KB)
PDF
(392 KB) (
10
)
教学园地
60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张凌云, 曹一博
DOI:
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涉及植物生理与病理、土壤、生态等多学科的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目前是经济林本科专业和林学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未与教学对象各自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紧密结合,未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的差异,缺乏个性化教学环节。二是实践教学仍以栽培环节为重点,对产学研融合重视不够,未密切跟踪产业发展的需求,缺乏对前沿技术的引入以及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三是实践教学内容侧重于栽培技术,主要针对特定区域的树种和栽培模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实践时长较短,集中安排在冬季休眠期,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缺乏呼应。四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不足、对合作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认识不足等问题,未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五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经济林产业缺乏全面认知,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和选课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了基于学生兴趣和不同专业各自特色的“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哲学思考融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念。二是结合经济林专业以及林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各自特色,开展内容各有侧重的差异化实践教学。三是根据经济林的特性以及面向不同专业教学内容侧重有所不同的情况,设置包括基础性实践模块和拓展性实践模块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块,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四是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并针对其在实习过程中常以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式为基准的学习特征,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五是优化实践教学考核,采取撰写报告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允许学生参与考核评分,使考核过程成为学习过程。六是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合作企业的龙头示范作用、栽培模式的先进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等作为筛选标准,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对接共建模式和基于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联盟的校校合作共建模式。七是通过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和要求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赢,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业意愿等都有所增强,并注重对产业发展等实际问题的思考;同时,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通过实现双赢使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意愿得以增强。
2024 Vol. 42 (5): 60-65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394 KB) (
29
)
66
高等林业院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王厚领, 赵媛媛, 赵瑞, 程瑾, 夏新莉
DOI:
“植物生理学”课程与农林业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应用研究紧密相关。随着现代植物生理研究前沿理论和技术迅速发展,植物生理学已和其他多个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产生交叉,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传统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需要优化、授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需要提高、实验设备落后于实验教学要求等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并且影响了学生用高精准度、高效率实验仪器研究探索未知科学真理的欲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提出了“植物生理学”课程优化授课内容素材增强逻辑性和系统性、多种授课模式并用增强“教”与“学”的效果、更新整合实验仪器设备等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程的实验精确性和效率也得到提高。
2024 Vol. 42 (5): 66-69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357 KB) (
35
)
70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培养直觉思维的思考
魏蕾, 宋荣杰
DOI: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关键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科学的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计算机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对于构建知识体系结构、推导演绎理论及验证新成果具有主要作用;而直觉思维以其整体性、突发性和随机性为显著特征,在提出新算法、发现新思想等创造性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作用,能够为创新思维的培育提供重要基础。基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整体思路,提出了增强学生直觉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首先,强化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其次,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再次,打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精选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案例,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与知识创造。这些方法为“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024 Vol. 42 (5): 70-74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373 KB) (
7
)
75
智慧教育理念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
宁崴, 殷佳慧, 才燕, 杨立红, 孙晓刚
DOI: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的专业课程,对达成新时代景观设计师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以吉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针对课程特点和案例教学的优势,以智慧教育理念为引导,融合案例教学法开展实践探索。选取案例遵循典型性、前瞻性和启发性原则。以“形式美法则的应用”章节为例,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课前教师将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案例上传到超星学习通教学任务点,并配置相应的案例补充材料,方便学生预习;课上,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课堂变为智慧教室授课,联合智慧教室设备和超星学习通完成线下学习;课后,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发布课程作业,督促学生复习课程知识点。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成效显著,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理论扎实、思维活跃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2024 Vol. 42 (5): 75-78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326 KB) (
10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