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42卷 3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探索与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园地
研究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
 
 
       探索与思考
1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探析
胡国强, 李晓玲, 杨彦荣
DOI: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推进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正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课题。然而,通过对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现存问题及对策、实践探索等3个方面,有关教育信息化2.0时代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则较为匮乏。因此,在对文科实验室与理工科实验室的异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文科实验室除了要具有开展学科实验、培养专业人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学术讨论与交流等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之外,还应具备以下功能:促进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变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形成;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推动新文科建设等。据此,提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能够开展新文科实践教学的、与新文科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的、有较强综合性和通用性的场所,能够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教学基地,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的科研基地和学科建设基地。同时,运用SWOT模型对新文科实验室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指出新文科实验室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社会、完善人才培养,以及在促进学科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耦合、文科向应用型文科转型等方面具有优势,但自身发展存在受传统文科教育理念影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富有针对性的科学定位以及长期和统一的规划、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在面临国家政策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等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实现高起点实验室建设、跨学科协同育人、科学协调和量化评价等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等挑战。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经验,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提出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路径,以期实现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文科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在宏观层面,一是国家要通过做好建设试点规划、鼓励相关理论研究以及高校与软件公司的合作等,加强顶层设计;高校要通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做好建设方案设计,建立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和多元主体共同协同的管理体系,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与新文科实验室的深度融合。在微观层面,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实验室建设符合新文科育人要求;二是构建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的共享和开放;三是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打造综合型实验室;四是以实验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实验室精准化建设;五是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室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2024 Vol. 42 (3): 1-7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391 KB)  ( 9 )
8 农林类高校留学归国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及思考
陈平
DOI:
在对国内外有关留学归国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留学归国人员(教师)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我国农林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农林高校海归教师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通过面向农林类高校114名海归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对其中部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从总体上看,留学归国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并呈现农林类高校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归国动机方面呈现多元化特点。按照调查对象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归国动机依次为事业发展前景、家庭原因、报效祖国、其他(政策规定、国家资助等)、科研氛围、经济原因,其中位居前3位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4.74%、27.19%和17.54%。二是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大多数留学归国教师能较好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占比例高达77.19%,表示“不能适应”的比例仅为2.63%;同时,影响留学归国教师适应性的环境因素依次为高校管理机制(39.47%)、科研氛围(33.33%)、制度差异(16.67%)、研究机制和经费(6.14%)、文化差异(2.63%)、生活差异(1.75%)。三是在个体职业发展方面,有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对工作单位“满意”、对个人职业愿景“有信心”;同时,职业发展压力的来源按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学术发展、项目申报、绩效考核、科研经费、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等。针对调研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从以下2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提升农林高校留学归国教师工作满意度。一是通过构建旨在强化政治引领、创业教育和生活服务的社会支持制度体系,出台全国性、地方性或行业性优惠政策以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体系,加大专项经费资助力度,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等,完善社会支持维度上的“大”制度。二是通过实施“1+1”留学归国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采取多种聘任形式、营建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制定成果替代制度和设置学术缓冲期或适应期、畅通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路径等,理顺高校支持维度上的“小”机制。
2024 Vol. 42 (3): 8-12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350 KB)  ( 9 )
       思想政治教育
13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朱丽琴, 黄荣珍, 邹显花, 房焕英, 王金平
DOI: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专业课程教师要重点关注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实现两者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联系,并从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考核机制6个方面构建了一套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了“六育”新模式,从而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想性及德育层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昌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为学生成长赋能,为专业教师注入养分,改革成效明显。
2024 Vol. 42 (3): 13-16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325 KB)  ( 5 )
17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学实验竞赛教学的探索
陈红艳
DOI: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肩负着更为多元的育人使命。化学实验竞赛作为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深化,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化学实验竞赛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在竞赛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从5个维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弘扬“重参与、淡名次”的竞赛精神,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竞赛的本质和价值;三是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四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科学真理;五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化学实验竞赛中有效融入,提出高校需要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制定激励师生广泛参与竞赛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竞赛培训体系以及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竞赛指导等建议,以确保化学竞赛在育人方面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教学实践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学实验竞赛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在塑造新时代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 Vol. 42 (3): 17-21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333 KB)  ( 4 )
22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网络阵地建设的路径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刘桂玲, 王美丽, 沈钊
DOI: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思想多元化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教育管理方法与社会要求不适应、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方式受到冲击等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着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网络思政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红色基因传承等重要的历史机遇。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夯实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出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强化网络作品创作团队建设、加强技术开发队伍建设,将新技术新手段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活力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2024 Vol. 42 (3): 22-25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343 KB)  ( 4 )
26 “中外风景园林艺术赏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张婧远, 王墨晗
DOI:
高校通识美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涵盖面广且富于哲思性,与课程思政在内在逻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试验田。“中外风景园林艺术赏析”课程确立了由园林史述评向风景园林视野下的美育和通识教育转化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将思政元素和价值引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了多层次的思政育人方法。具体包含学习立德树人、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培养审美观和提升艺术素养、启迪哲思感悟等。采用专题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和翻转课堂、虚拟现实场景漫游、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统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多层次思政价值引领的融合,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传导给学生。
2024 Vol. 42 (3): 26-29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330 KB)  ( 6 )
       学科专业建设
30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林学专业改造提升路径
闫东锋, 代莉, 杨喜田
DOI: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林学专业遵循的教育理念、制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等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林业发展战略和“新农科”“新林科”建设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塑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林学专业已迫在眉睫。为此,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新时代新林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以及“新农科”“新林科”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传统林学专业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突出涉林专业优势特色的同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林业新业态为出发点拓展人才培养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价值观塑造以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切实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从以下7个方面对传统林学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是拓展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推动林学、园林、经济林、林业工程等涉林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设置智慧林业、森林康养、林业碳汇与交易、国家公园管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确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树立绿色教育理念、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以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特色教育与标准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三是以“新农科”“新林科”建设目标以及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大批“学林、爱林、务林”的现代林业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以及具有生态文明理论素养、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综合素质的生态文明践行者等为首要目标,确立能够体现牢固生态文明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四是构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整合拓展育人资源,构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五是改造传统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传统专业课程的内涵,增设与现代林业发展新领域相关的课程等;引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面向非林学专业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通识课程,构建多学科融合和并协同发展的林学专业一流课程体系。六是提升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水平,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功能,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的、专业课和通识课协同发挥圈层效应的“同心圆式”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七是创新林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将“适地适树”的理念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林学专业的课程特点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大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力度,引入现代网络教育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2024 Vol. 42 (3): 30-34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336 KB)  ( 4 )
35 新时代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马晓玲, 刘远哲
DOI:
劳动教育是高校“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全面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高等林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资源投入和重视程度不足、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劳动教育理念滞后、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为了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林学专业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林业复合型人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深化“产学研”三者的有机融合,通过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探索了将劳动教育理念全面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的实践路径。这些举措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劳动精神,还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林业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4 Vol. 42 (3): 35-39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681 KB)  ( 5 )
3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
于明含, 齐元静, 张守红, 张志强
DOI:
虚拟教研室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差异较大,因此各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各具特色,地域性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地高校之间的交流,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为全国各地高校水土保持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合作交流契机。在分析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背景的基础上,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卓越人才为目标,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多年教研实践,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意义、建设目标、总体思路、工作内容、组织架构和建设实践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2024 Vol. 42 (3): 39-44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433 KB)  ( 6 )
45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周旭丹, 付煜昆, 赵春莉, 赵曦阳, 王薇
DOI:
新农科是指现有农科类专业依照社会发展新趋势进行适应性改革,通过推进学科不断融合与创新,实现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新任务。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以农业兴国、以农业强国,各农科类专业尤其是园林专业在新农科的理念下不断革新,提出新的学科体系和知识范畴、新的人才标准和培养模式。但在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课程体系地方特色不明显,普教化现象严重;课内教师实践能力不达标,偏重学术化教育;高校专业培养模式不合理,实践形式单一化等问题。以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园林专业为例,创新提出新时代园林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要重构课程体系,建设“1+N”课程计划,个性化定制学生发展通道;共享院校师资,“双师”模式培养学生,教师与学生协同进步;耦合校企平台,搭建多元化实训联盟,扩大学生实习实践空间。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教师产业服务能力、院校品牌辐射能力都显著提升,为培养新农科创新应用型知农爱农人才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改革路径和新的培养模式。
2024 Vol. 42 (3): 45-48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336 KB)  ( 7 )
       研究生教育
49 统计学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高级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为例
侯鹏, 肖进, 刘思明, 郝美玲
DOI:
统计学类专业研究生课程具有发展脉络明晰、独特的统计思维方法、涵盖面广和应用性强等特点。从专业知识中的哲学观与毛泽东思想、“四史”资料与优秀传统文化、统计学家的治学报国精神、统计工作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统计学思维下的心理健康教育5个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以“高级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为例,探索在统计学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穿插在各章节、各教学环节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更主动地将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思考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增强了专业认同感。
2024 Vol. 42 (3): 49-52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356 KB)  ( 5 )
53 基于OBE和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高级草地生态学”研究生课程为例
平晓燕, 纪宝明, 董世魁, 李耀明
DOI:
科教融合能够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互补,是我国高等院校培育高水平、复合型及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重要途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推动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构建转变。将OBE和科教融合理念协同耦合,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人才。“高级草地生态学”是北京林业大学草学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在当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滞后、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受限,难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高级草地生态学”研究生课程组依托学情分析,以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为核心,通过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体系,融合科教理念、前沿的教学案例库、特色鲜明的科教融合创新实践平台以及多元化的人才模式,从课程知识体系、创新思维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方面,深入探索了基于OBE与科教融合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教学改革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丰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路径,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2024 Vol. 42 (3): 53-57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425 KB)  ( 7 )
       高职教育
58 校企合作背景下“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花艺设计”课程为例
黄晶, 赵秀娟, 麦任娣
DOI:
为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入贯彻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以“花艺设计”课程为例,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在课程构建中,紧密结合真实工作项目和岗位需求,采取社会实践和实习生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在校生与职业花艺师的顺利对接,真正实现了“岗课融通”;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三是将花艺竞赛项目和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大纲,积极筹办并参与各级各项花艺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学质量提升,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标,实现了“赛课融通”;四是积极与校企单位合作,共同建设花艺设计二级学院,并开设花艺师考证班,培养了高技能的花艺师人才,实现了“课证融通”。通过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岗课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高。同时,企业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教学改革为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2024 Vol. 42 (3): 58-6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743 KB)  ( 4 )
       教学园地
6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物学实习”课程的实践探索
杨文权, 姜在民, 易华
DOI: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实习”课程凭借其广阔的规模和深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探索生物奥秘,已成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生物学实习”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围绕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3条主线,开展了深入的教学实践:一是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深度融合;二是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实践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三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与生态文明素养;四是组建临时党支部,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五是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024 Vol. 42 (3): 63-6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364 KB)  ( 4 )
68 基于科教融合的“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英杰, 同小娟
DOI:
科教融合能够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气象学”课程是高等林业类院校林学、生态学、水土保持、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深入理解气象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气象学人才。然而,由于“气象学”课程涉及大量专业名词,内容抽象且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基于科教融合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了“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一是厘清主线、精选内容,确保课程内容既全面又突出重点;二是积极引入科研案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三是融入科技前沿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四是构建全面、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课程满意度。
2024 Vol. 42 (3): 68-72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384 KB)  ( 9 )
73 “三阶”递进型教学模式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基于本科生“科学怀疑”思维的培养
李飞
DOI:
“科学怀疑”思维是人类产生新知识和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培养具有“科学怀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科学怀疑”思维的培养是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需要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解决“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在本科生“科学怀疑”思维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 为此,提出基于“质疑先验假设—质疑应用范围—怀疑精确程度”递进型问题设置的“三阶”递进型教学模式,并从“三阶”教学步骤的设计、“三阶”教学中“科学怀疑”对象的确定以及鼓励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科学怀疑”方法等3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特别是对“三阶”递进型教学模式中培养“科学怀疑”思维的类型语言进行设定,设计了促进学生思考技术方法适用性问题的“质疑型”语言、引导学生搜集知识的“探寻型”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展望型”语言等3类。基于此,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为例,进行了“三阶”递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首先,通过“质疑先验假设”引发学生审视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用“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强调对学生所“误解基本概念”的再审视,用“误解基本概念会造成什么更严重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已学易混淆重要概念的再思考。其次,通过“质疑应用范围”促使学生“自下而上”进行思考,用“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问题出现”强调对规划指标和规划技术的适用性进行质疑思考,用“怎样应用概念更好地解决实践问题”强化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间应用范围差异的质疑思考。最后,通过“怀疑精确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更正”思维能力,用“怎样准确应用相关规范的规定数值进行规划设计才能收到更好效果”强调对相关标准的应用精准度进行质疑思考,用“怎样做才能制定更精确的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的方案”强调技术经济指标应与规划设计条件要求相联系。
2024 Vol. 42 (3): 73-78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005 KB)  ( 4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