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Vol. 42 Issue (4): 19-28    DOI:
  探索与思考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56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张成凤, 吴乔, 佟佳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全文: PDF (558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当前,网络信贷已经走进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在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家庭和校园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在对大学生网络信贷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从网络信贷的意愿、网络信贷额度、消费状况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较少以及运用规范的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等不足,设计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网络信贷的使用状况、消费状况和风险认知情况等内容的《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基于因子分析法,从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网络信贷额度、网络信贷用途等3个维度,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有序Logistic模型,对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①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学生的网贷意愿更低,一旦进行网贷,则贷款额度会更高;②父母学历越高,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越低,一旦进行网贷,则贷款额度也越低;③相对于未申请到助学贷款的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更低,即便进行网贷,网贷额度也更低,且网络贷款用途偏向于支付学费、基本生活消费等;④相对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更强、网贷额度更高,且网络贷款用途偏向于非基本生活消费品和成才消费;⑤学生的年级越高网络信贷意愿越强、网贷额度越高;⑥正在恋爱的学生更容易选择网贷,网贷意愿更强;⑦按学生网贷意愿或网贷额度由低到高进行的学科排序是一致的,均为:理科类<农科类<工科类<经济类<文科类<艺术类;⑧实际生活费与预期生活费之间的差值越大,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越强;本人每月生活费和周围同学每月生活费越高,进行网络信贷时的贷款额度就越高,而且随着网贷额度的上升,学生的网贷用途也由基本消费转变为娱乐消费;⑨对网络信贷还款方式了解的越清楚,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额度越高;⑩没有预估过自己还款能力的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额度越高。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在从个人、家庭、学校和政府等层面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费行为以及攀比和从众等消费心理,提出大学生应增强网络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做到适度消费;培养诚信意识,严格遵照网络信贷规定条款按期还款。二是针对家庭教育和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网络信贷行为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情况,提出大学生家庭应注重良好家风的塑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合理的消费观、务实的创业观,有效提升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信贷时的风险防御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劳而有获”的创富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三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信贷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融、法律等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筑起校园安全防线;对进入校园的网络信贷平台,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信贷的规范管理;要丰富大学生资助类别,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差异化、多样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四是针对政府有关部门在网络信贷规范和相关法制宣传等方面存在责任缺失的情况,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校园金融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进入学校的网络信贷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校园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机制。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张成凤
吴乔
佟佳骏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应对措施    
    
基金资助:20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52021206;202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LZYB05。
作者简介: 张成凤:zcf7838@163.com 13709112622
引用本文:   
张成凤, 吴乔, 佟佳骏. 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56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19-28.
链接本文:  
http://manu27.magtech.com.cn/Jweb_jy/CN/      或     http://manu27.magtech.com.cn/Jweb_jy/CN/Y2024/V42/I4/19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