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7年 35卷 2期
刊出日期:2017-02-28

论文
论文
 
 
       论文
1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邹巅1邹岱珒2
DOI:
通过梳理我国有关学科群结构及其效应的研究情况,对研究中存在的概念运用不当以及对学科群结构框架、建构机理及其效应的认识不够准确、科学、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学科群的刀背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学科群由基础层的通用学科、主体层的支撑学科和顶层的带头学科三部分组成递进式的刀背结构。其中,基础层的通用学科犹如学科群的“刀背”,提供广泛的知识和能量,厚实并形成学科群发展的惯性“势能”,从而能使学科群“入物”深远;主体层的支撑学科如同学科群的“刀身”,衔接顶层和基础层,是学科间交叉融合和知识互动的中枢;带头学科则是学科群发展的“刀刃”,敏锐而能“入物”,引领学科群的发展方向。
2017 Vol. 35 (2): 1-5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996 KB)  ( 112 )
5 依托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团队毕业设计
茹煜 郑梅生 缑斌丽 李建华 周宏平
DOI:
为了满足林业与木工机械行业在林业装备制造方面的特色要求,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机械专业人才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等3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机制等,构建了“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其次,依托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从确定学生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明确学生团队各成员的分工、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设计、全程监控学生团队毕业设计的质量、校企联合组织学生团队毕业设计的答辩等5个环节,进行了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7 Vol. 35 (2): 5-9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776 KB)  ( 89 )
10 情报研究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与撰写中的作用及应用
席本野1贾黎明1邸楠1李延安2申磊3
DOI: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顺利开展与完成和情报研究密不可分。目前大部分本科生对情报研究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情报研究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与撰写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不甚了解。因此,笔者对情报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情报研究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与撰写中的作用和应用模式,并以本科毕业论文“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灌溉管理策略制定”为实例,详细说明了情报研究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与撰写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应确立科研选题;其次制定试验方案;第三,开展试验;第四,处理数据;第五,分析结果;第六,延伸结论;第七,预测研究的未来发展。重视学生对情报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取得较好的毕业论文的实施效果。
2017 Vol. 35 (2): 10-15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101 KB)  ( 116 )
15 国防生学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关立新
DOI:
国防生学业质量是衡量国防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国防生为调查对象,从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行为、影响学习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学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国防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但同时也存在着整体学业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防生学习动力不足、良好学习行为有待培养等问题。针对国防生学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首先,在国防生学业教育管理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激发国防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明确学习目标;第三,要以发展性学业辅导为核心,提升国防生的学业水平;第四,要以学习制度建设为保障,培养国防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7 Vol. 35 (2): 15-18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322 KB)  ( 115 )
19 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曹小玉 李际平 吕勇
DOI:
造林难度不断加剧、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强林”和“科技兴林”战略的落实等,都对我国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对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在确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基本思路、培养机制的框架等基础上,对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内涵以及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及其与协同培养机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其次,提出了协同培养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建议措施,包括协同制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推进林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科研协同研究,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研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林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等。
2017 Vol. 35 (2): 19-25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889 KB)  ( 121 )
26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王正加 唐永超
DOI: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2017 Vol. 35 (2): 26-30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889 KB)  ( 122 )
31 浅析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在高等林业院校的发展
徐桐
DOI:
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经8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10多年,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及涉及的相关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依托考古学及建筑学等学科进行的高校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诸如文化景观、历史园林、乡土遗产等与土地景观关系密切的特定遗产类型的研究及保护需要,这成为林业院校风景园林、园林设计、植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优势,并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契机。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趋势的角度,结合林业院校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现状,论述了林业院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优势及特点,浅析了林业院校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潜能,以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方面拓展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

2017 Vol. 35 (2): 31-34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791 KB)  ( 86 )
34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张彩虹 谢一鸣 贾孟熙
DOI: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向从学术型逐渐向应用型的转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对在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调查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方向是正确的,培养体系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硕士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类课程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首先明确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次,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动态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第三,加强互动式的教学;第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完善后的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提升了教学效果,使专业硕士具备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林业经济分析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互动教学以及校企联合培养也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2017 Vol. 35 (2): 34-38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895 KB)  ( 83 )
39 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章轶斐 贠小琴 田呈明 韩海荣
DOI: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根据林业行业特点,对林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建设:通过确定培养定位、加强普及宣传、完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实行双导师制、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等途径,使林业硕士生源逐年增加,报考率不断上升。同时,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林业硕士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显现。
2017 Vol. 35 (2): 39-42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721 KB)  ( 102 )
43 高等林业院校“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王永林田呈明
DOI:
针对林业院校开设“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与优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了启发式、课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了单一的考核形式,初步建成了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体系,实现了以应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知识解决森林病理学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
2017 Vol. 35 (2): 43-45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563 KB)  ( 112 )
46 基于决策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
张琳瑜 王凤超 韩子玥
DOI: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促进国家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对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2010~2014届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区类别和城市类别、就业方向等基本就业信息数据的预处理以及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的整体分析,从就业地区类别和城市类别、学习水平、生源所在地、专业、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情况等方面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决策树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就业决策树模型,对就业影响因素之间隐含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促进高校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也为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高校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合理化建议,包括推动高校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流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
2017 Vol. 35 (2): 46-51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477 KB)  ( 121 )
52 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建新 曾 科
DOI: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首先应明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其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要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第四,要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第五,编写科学的实训指导教材。经过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能较好地将教学与教育、学校与企业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宗旨,校企共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全国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2017 Vol. 35 (2): 52-55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838 KB)  ( 79 )
55 “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陈 磊 田呈明
DOI:
“植物免疫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紧密。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以及“植物免疫学”课程内容和发展的特点,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础知识、前沿进展与实践应用技术互为补充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引入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文献阅读研讨教学、参与式实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从课堂、课下、实验、研讨以及考试等多方面的考核体系,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017 Vol. 35 (2): 55-58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650 KB)  ( 102 )
59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王 君 胡冬梅 康向阳 杨丽娜
DOI: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是促进我国现代林木种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原来的“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关联性差、知识点覆盖率低、设计缺乏问题引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致使该课程教学效果一般。随着学校教学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笔者对“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半开放性实验为思路,设计了关联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的创新性实验,制作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明确了合理的考核方式。从改革效果反馈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林木遗传育种”课程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目标。
2017 Vol. 35 (2): 59-63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96 )
64 微课在“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杨文权1 寇建村2 慕小倩1
DOI:
“植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验课时少,无法开展综合性和研究性试验;分类部分实验受季节影响大,植物材料缺乏等问题,探索了将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途径:首先要制定微课教学大纲;其次,微课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实验课教学的要求;第三,微课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融合。“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引入微课后,节约了课堂时间,丰富了课堂实验内容;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017 Vol. 35 (2): 64-66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559 KB)  ( 117 )
67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张新果1屈永建1郭风平2董亮1
DOI:
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专业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有效教学理论,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现状和有效教学理论,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了更新,使之能更高效地指导教学活动;其次,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特点,根据“点式”“线式”“面式”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也由原来的以闭卷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调整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复合评价体系。
2017 Vol. 35 (2): 67-69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546 KB)  ( 98 )
70 月水土保持专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洪 明 付秋萍 赵经华 马 亮 陶洪飞
DOI: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新疆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自然条件下实施困难,必须采取配套灌溉措施的现状而为水土保持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在分析了水土保持专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水土保持专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应加强学生灌溉系统选型能力的培养;其次,应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第三,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第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改革后,逐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专业技能显著增强。
2017 Vol. 35 (2): 70-73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819 KB)  ( 90 )
73 面向非环境工程专业的“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许银 戴友芝 汪形艳 陈跃辉
DOI:
“环保概论与环保法”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有重大意义。针对“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教学方法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参与式教学、科研式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7 Vol. 35 (2): 73-75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568 KB)  ( 88 )
76 “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于丽丽 朱礼智 马晓军
DOI:
作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高效可利用的木质资源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2017 Vol. 35 (2): 76-78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519 KB)  ( 101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