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2年 30卷 4期
刊出日期:2012-07-30

论文
论文
 
 
       论文
1 福建农林大学专利内容构成与活跃类的统计分析
饶旻
DOI:
对福建农林大学申请与授权专利内容构成及其活跃类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福建农林大学发明专利申请内容包括54个类目,比例超过5%的类目仅有6个,分别是A01G、A01N、A23F、A23L、A61K、C12N,为其活跃类目,占52.9%;授权发明专利中,授权数量超过5项的小类包括A01G、A01N、A23L、A61K、C09B和C12N类,为授权专利中活跃类,占60.1%;在实用新型专利中,数量超过3项的小类包括A01B、A01G、A23L、A47G、A47J、B65D和F26B等7小类,为实用新型专利中活跃类,占43.6%;在外观设计专利内容构成中,包括05、09、19和20等4大类,其中19所占比例最大,占57.8%,说明福建农林大学专利内容构成较单一、活跃类不多。针对此情况,提出了提升活跃类专利的具体措施。
2012 Vol. 30 (4): 1-5 [摘要] ( 242 ) HTML (0 KB)  PDF  (0 KB)  ( 119 )
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及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牟格格任艳梅
周悦;徐凯翔
DOI:
在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及农林经济管理学生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7—2010级在校本科生在专业选择、学习情况、职业规划等方面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有关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招生、学科设置、学科交流发展等方面提高该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一系列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及宣传,注重实践课程,进行“学科交叉、重点教学”,增设职业测评环节,以期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2 Vol. 30 (4): 5-9 [摘要] ( 504 ) HTML (0 KB)  PDF  (0 KB)  ( 83 )
10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与分析
董敏
DOI: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多赢之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承担着多样的社会角色。“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党政干部队伍培养后备人才;而且有利于心灵家园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树立,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村工作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身份困境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在工作中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必须深化制度改革,从法律层面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从而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农村。
2012 Vol. 30 (4): 10-13 [摘要] ( 553 ) HTML (0 KB)  PDF  (0 KB)  ( 136 )
14 口语和笔语输出任务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的分析
陈艳君
DOI:
研究实验对比了口语输出和笔语(写作)输出两种输出模式下的词汇习得效果。结果表明,口语输出模式对于词汇的即时习得效果优于笔语输出;在词汇的延时习得方面,口语输出的这种优势并不明显;相对于口语输出,笔语输出模式更有利于词汇的长时间巩固与记忆。这一研究结果验证了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的观点,同时阐明了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应当重视口语和笔语的输出应用:在词汇的即时习得过程中,重视口语输出任务的应用;在词汇的延时习得和巩固阶段,增加笔语输出任务的拓展,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二语的词汇习得,提高学习者的词汇水平。
2012 Vol. 30 (4): 14-17 [摘要] ( 301 ) HTML (0 KB)  PDF  (0 KB)  ( 92 )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金融学科发展的构想——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秦涛;田治威;潘焕学;万千
DOI:
林业金融学是金融学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交叉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林业金融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且可以为林业和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林业金融学科专业人才。当前,林业金融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林业金融学科定位模糊,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体系架构需要凝练;林业金融研究存在偏差,研究思路、重点和方法需要明确;林业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够,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对林业金融学科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科研平台和教材的建设有待加强。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提出了林业金融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学科发展的思路,确定阶段发展的目标;突出学科发展的特色,选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林业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搭建学科科学研究平台等,以促进林业金融学的创新与发展。
2012 Vol. 30 (4): 18-22 [摘要] ( 370 ) HTML (0 KB)  PDF  (0 KB)  ( 127 )
23 地方农林院校开设林业信息工程专业的探讨
闫东锋;毕会涛;李继东
DOI: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水平,原有的森林资源类专业已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对林业信息专门人才的要求。以河南省为例,从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林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地方农林院校开设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或在林学专业下设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应以林学和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着力构建信息技术和林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从课堂理论教学、课程的实验实习、课程外的实践教学环节3个方面探讨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课程设置的原则与目标、核心课程、选修课程3个方面探讨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2 Vol. 30 (4): 23-26 [摘要] ( 426 ) HTML (0 KB)  PDF  (0 KB)  ( 156 )
27 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建设快速评估的探讨
欧晓红;李宗波;周伟;高仲亮
DOI: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探讨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估方式的多元化和规范性问题。在筛选5类项目、15个1级指标和33个2级指标即评价点的基础上,构建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建设快速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对不同层级结构的评估指标进行赋值,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评定等级,从而为专业的自评和相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建设成效的量化比较提供方便。最后,在快速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建议,包括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监测与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等。
2012 Vol. 30 (4): 27-29 [摘要] ( 323 ) HTML (0 KB)  PDF  (0 KB)  ( 157 )
30 新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刘占柱;于彦华;赵湘莲
DOI:

摘要: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要经常对学校的科学研究方向、专业结构等进行重新优化和调整,设置、建设、发展新专业就是其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国家、市场、教育资源、学科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对新专业的建设开展了研究与实践。首先,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原则,创办新专业;通过科学论证做好新专业的设置工作,依托优势学科做好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其次,通过实行责任制和分级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规范、加强对新专业的监管等,促进新专业质量的提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为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保障;加大对新专业的投入,确保新专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老专业带动新专业的发展;深化新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新专业的建设水平。
2012 Vol. 30 (4): 30-32 [摘要] ( 297 ) HTML (0 KB)  PDF  (0 KB)  ( 118 )
33 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探讨
王忠平;李红勋;柯水发
DOI:
通过对国内9所农林院校和3所综合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各校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学分体系、学科设置、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北京林业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思路:应根据自身的特色与条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优化学分体系与课程设置,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学习进程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性,最终提高专业的竞争能力。
2012 Vol. 30 (4): 33-36 [摘要] ( 444 ) HTML (0 KB)  PDF  (0 KB)  ( 121 )
36 引入企业文化加强高校学生素质培养
王玉璇;陆俊;陈淑华
DOI:
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阐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企业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文化进校园是把学生由“学校人”变成“企业人”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从企业的质量文化、诚信文化、团队文化、实干文化、创新文化、自强不息文化等方面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因此,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入企业文化以加强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积极实行企业文化教育教学计划;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在校园中加大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等。
2012 Vol. 30 (4): 36-39 [摘要] ( 327 ) HTML (0 KB)  PDF  (0 KB)  ( 171 )
40 高校二级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实施策略的探讨
史冬辉;魏玲玲
DOI: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纷纷推进和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强化二级学院的作用,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连贯性和个性、深入性也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片面追求声势、喜好大场面等问题,提出要发挥二级学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并在分析二级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二级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策略,包括指导思想上回归育人本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等。
2012 Vol. 30 (4): 40-42 [摘要] ( 298 ) HTML (0 KB)  PDF  (0 KB)  ( 123 )
43 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班级绩效评价体系调查分析
肖进;周烨;朱光磊
DOI:
班级是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组织管理形式,是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建立班级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加强本科生班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地区12所高校的人文社科类本科生为对象,以评定班级绩效的1级指标和2级指标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包括班级业绩、班级文化和班级管理等3个1级指标,班级4、6级通过率、班级学生挂科率等16个2级评价指标构成的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班级绩效评价体系。
2012 Vol. 30 (4): 43-46 [摘要] ( 422 ) HTML (0 KB)  PDF  (0 KB)  ( 114 )
47 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类型分析与选择
胡涌;田露;柳小玲;高兴武
DOI: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对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根据产学研联合方式、合作过程、参与主体数量、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主导方、合作主体网络形式5个划分标准,对现有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分别进行了类型划分。最后,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各主体相互合作的网络模式;建立多主体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组织结构等。
2012 Vol. 30 (4): 47-51 [摘要] ( 411 ) HTML (0 KB)  PDF  (0 KB)  ( 111 )
52 中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陈晓兰
DOI:
园林专业中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学习目的明确,专业兴趣较浓,目标要求较高。中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较差、兴趣较低、信心不足,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信心和要求方面呈现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逐步提高的趋势。中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较差,对英语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普遍较差。建议结合新时期中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改进现行英语教学方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012 Vol. 30 (4): 52-55 [摘要] ( 281 ) HTML (0 KB)  PDF  (0 KB)  ( 99 )
56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体系的构建
韩玉国
DOI:
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特点,对“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重构。优化和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分割为水土保持工程材料、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和课程实践3个方面。优化和构建后的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中添加了水泥试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钢筋拉伸和冷弯试验、施工工艺认识实习和施工管理认识实习5方面内容,实现了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后的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估。
2012 Vol. 30 (4): 56-59 [摘要] ( 339 ) HTML (0 KB)  PDF  (0 KB)  ( 115 )
60 “工厂供电”课程多元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张军国
DOI:
“工厂供电”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工程实践性强。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模块化教学、专题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引入到”工厂供电”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工厂供电”课程设计训练和变电所实地参观实习等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12 Vol. 30 (4): 60-62 [摘要] ( 271 ) HTML (0 KB)  PDF  (0 KB)  ( 122 )
62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
史玲玲;陆海
DOI: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加强“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实验方式进行了改革,调整了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开放性综合大实验的比例。同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这些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2 Vol. 30 (4): 62-64 [摘要] ( 271 ) HTML (0 KB)  PDF  (0 KB)  ( 120 )
65 东北林业大学“种苗学”课程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张鹏;沈海龙
DOI:
“种苗学”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的精品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从该课程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特点出发,指出了“种苗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是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012 Vol. 30 (4): 65-67 [摘要] ( 3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1 )
68 “草坪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尹淑霞;苏德荣
DOI:
针对“草坪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草坪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实践教学操作和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草坪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策略,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建立综合考评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012 Vol. 30 (4): 68-70 [摘要] ( 431 ) HTML (0 KB)  PDF  (0 KB)  ( 143 )
71 “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许岳飞;何学青;杨培志;龙明秀
DOI:
分析目前“草坪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简单、考核机制不科学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提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考核机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草坪学”课程,应该采取“生产、教学、科研”3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2012 Vol. 30 (4): 71-74 [摘要] ( 374 ) HTML (0 KB)  PDF  (0 KB)  ( 107 )
75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渗透
牛焕琼;晋开颜;刘永宽;宴青华
DOI: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维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解析其在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及其保障体系、学生能力标准培养设计和教学实践及评价中的渗透,为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借鉴,更好地关注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全面开发,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2012 Vol. 30 (4): 75-78 [摘要] ( 407 ) HTML (0 KB)  PDF  (0 KB)  ( 103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