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 |
赵龙山 |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阳 550025 |
|
|
摘要 受地域差异和经济社会差异的影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为例,面临着经费不足、专业教师匮乏、教学平台层次不高等问题。为此,贵州大学以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与治理战略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对标一流本科专业,从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实践育人体系、专业教材体系等方面着手,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加强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增设课程和学时以及促进融合等,实现专业教育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专业情怀、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二是结合区域生态建设需求,以"强基础、宽知识、重应用"为宗旨,构建包括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个性发展类、创新创业与实践类、素质拓展类等6大类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学分比例;并针对每门课程分门别类制定了"三纲两书"。三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固有教学困境,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现场教学"及"研究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双一流"高校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等开展线上教学,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构建高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实习单位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获奖、社会服务贡献等均纳入课程总评成绩,并显著降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全方面考核,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通过分学年和分阶段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践等,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集"学校育人、社会育人与学生个性发展"为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五是严把教程准入关,从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专业知识体系、内容质量和先进性等方面制定了专业教材选用/建设的原则,构建由国家级统编教材、与兄弟院系专业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材和任课教师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自编的教材等组成的高质量专业教材体系。通过以上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极大促进了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了专业为满足国家及地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能力,也为建设一流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关键词 :
一流专业建设,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教材体系,
实践育人体系
|
|
基金资助: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
[4] |
李明,李鹭辰,吴发启."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及其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5):27-31.
|
[8] |
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24-28.
|
[2] |
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3):21-24.
|
[5] |
赵龙山,侯瑞."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5):66-69.
|
[7] |
蒋宗礼.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建设一流专业[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12.
|
[3] |
周海涛,胡万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19-25.
|
[1]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89-597.
|
[6] |
王云琦,王玉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21-23.
|
[9] |
党晓宏,蒙仲举,高永,等.基于"农林卓越计划"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26-129.
|
[1] |
陈仲.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63-68. |
[2] |
王娟, 李继东, 闫东锋, 何静, 杨喜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73-78. |
[3] |
袁杰, 贾小明, 李卫忠, 王娟娟.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19-23. |
[4] |
李艳梅, 朱正华. 基于能力本位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60-65. |
[5] |
王晋芳, 武小钢, 张士允.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1): 40-44. |
[6] |
王琼, 林凤丽. 翻转课堂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02): 47-52. |
[7] |
董文攀, 尚策, 张志翔. 基于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树木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6): 67-73. |
[8] |
李明阳, 李超, 李盈昌. “互联网+”背景下“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认证”研究生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5): 29-32. |
[9] |
梁艳春, 郅红, 杨晓霏. “实用英语视听说”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71-75. |
[10] |
李荔. 深圳大学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的实践探索——以“观鸟”短课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6-9. |
[11] |
范春雨, 高露双, 张春雨. “森林经理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24-26. |
[12] |
寇建村. “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57-60. |
[13] |
李丽娟. “旅游资源学”课程“5E”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STEM教育理念[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68-70. |
[14] |
党晓宏, 蒙仲举, 高永, 黄露希, 朱泊年.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04): 46-55. |
[15] |
李龙, 史倩倩, 李周岐. “遗传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4): 10-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