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6年 34卷 6期
刊出日期:2016-09-08

论文
论文
 
 
       论文
1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李颖岳 胡冬梅 龙 萃
DOI: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学分制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狭义的学分制、弹性学制、选修制、绩点制、导师制、多头循环的课程安排机制和其他配套支持制度等。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要实施完全学分制,面临着法律依据不足、教育观念陈旧、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学费政策缺乏相应的规定、户籍和人事等配套制度存在制约因素、自由转换学校和专业等涉及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尚无妥善的解决办法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和地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教学运行管理的设备条件落后且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硬件条件和服务设施的保障不足等高校内部因素的制约。因此,推动我国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首先从宏观方面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法律基础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人事录用和户籍办理等相关配套政策,统筹高校之间学分互换和互认以及转学和转专业等制度的建设;其次从微观方面高校要尽快实施大类招生,科学构建教师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提高教学工作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地位和所占权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力度等。
2016 Vol. 34 (6): 1-6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6665 KB)  ( 190 )
7 以教学研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潘明珠 姜 东 徐信武 黄润州
DOI:
科技创新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国高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加大了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当前,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实践创新训练缺乏全面的认识、高校的课程设置对实践创新训练的实施形成一定的障碍、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的管理不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教学研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首先,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考核方式、整合课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等,完善教学体系。其次,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和研究型学习思维、推动学习方法的改进等,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重视课程实验教学、充分发挥本科毕业设计的作用、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强对学生科研过程的指导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
2016 Vol. 34 (6): 7-11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5729 KB)  ( 188 )
11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观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例
王 军 赵 璐
DOI: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的意愿和前期准备工作、获得的教师指导和科研经费等支持情况、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进行交流和取得收获的情况、立项和中期检查等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情况以及任务分工、经费使用、计划完成进度、文献阅读、实验记录和参加科研交流等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建议等进行了了解和分析。针对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前期宣传教育不到位、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学生个人兴趣的引导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较欠缺、指导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足、对交流平台的搭建重视不够、学生的交流愿望难以满足等问题,提出推动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建议,包括做好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整体宣传工作、开设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构建多层次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交流平台、加强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建立本科生科研项目研究的持续性机制等。
2016 Vol. 34 (6): 11-16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6372 KB)  ( 194 )
17 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王娟1 程艳霞2
DOI:
我国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至今,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依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①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缺乏科研能力训练环节;②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③社会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认同度较低;④本科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认识;⑤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指导力度不够。提出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重视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拓展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经费的来源渠道、实施本科生培养导师制4方面的建议。为解决当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2016 Vol. 34 (6): 17-19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3125 KB)  ( 160 )
20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例
宗 诚 王 欢 渠 畅 李 浩 白 金
DOI:
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等的培养,单凭专业课程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增加专业实践环节学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以项目形式出现的由大学生主导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已经成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践课时不足、实习内容因不可抗力无法全部实现的问题,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实践和培训、专业态度的培养和强化、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升华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未来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灵活、多样化,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2016 Vol. 34 (6): 20-22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3163 KB)  ( 142 )
23 高等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司家勇1李立君1闵淑辉1仲志刚2
DOI:
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对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构建适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林业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具有优秀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借鉴国内外机电和林业行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林业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6 Vol. 34 (6): 23-26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3942 KB)  ( 113 )
27 高等林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黄建坤 胡雨村 刘学彦
DOI: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针对林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林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实验室建设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首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的平台。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第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向外校输送的研究生越来越受到导师的青睐。
2016 Vol. 34 (6): 27-29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2751 KB)  ( 148 )
30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求职信息传播特征及对策分析——基于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
马 宁 石秀庆 陈中泰
DOI:
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设计了有关大学生求职信息传播特征的调查问卷,并以北京林业大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2个专业4个班级共10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对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毕业志愿去向、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调查对象所在班级A、B、C、D的内部社会网络结构图,对社会网络结构图中各个节点的中间中心度及所代表的学生个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运用CONCOR方法进行分块分析以及进行凝聚子群的EI指数分析、“小团体”现象的成因分析等,对大学生求职信息的网络传播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38%的调查对象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而他们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按使用频率的高低排序依次为校外招聘网站、社交平台(如微信订阅号、微博等)、校内网站、学院班委例会或班委传达、师生介绍、就业微信群或QQ群、宣传展板或海报、传单;而大学生社会网络中存在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现象是大学生求职信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据此,高校应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通过合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种类及其传播渠道的偏好、大学生求职信息的人际传播载体——社会网络的特点、大学生求职信息传播中的“小团体”现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网络中关键节点和凝聚子群的作用,使求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为高效。
2016 Vol. 34 (6): 30-35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5351 KB)  ( 208 )
36 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聂 海
DOI:
 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队伍状况及工作水平对于研究生思想的引领、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教育部已做出明文规定,但目前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数量配备不足、工作能力不高、优秀兼职辅导员选聘困难以及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有效地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任务。提出了进一步选优配强研究生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与理论水平、强化管理与考核制度、保持队伍的稳定性等措施。
2016 Vol. 34 (6): 36-39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4304 KB)  ( 115 )
39 运用激励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水平
张 明 高 倩 夏柱林
DOI:
针对高职院校艺术生专业功底扎实,文化基础较差、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问题凸显等特点,探讨了将激励理论引入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工作中的途径。首先,应结合期望理论,帮助艺术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应重视需求理论,激发艺术生的职业兴趣。第三,运用强化理论,加强艺术生行为规范的培养,第四,引入挫折理论,做好对艺术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实践结果表明,引入激励理论后,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风班风明显改善,艺术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艺术生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016 Vol. 34 (6): 39-42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3642 KB)  ( 160 )
43 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唐晓岚 杨 慧 贾艳艳
DOI:
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定位,探讨了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途径。首先应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和研究生科研团队;第三,通过项目实践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第四,运用激励法提升研究生团队的拼博精神;第五,通过互动交流提升研究生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对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6 Vol. 34 (6): 43-46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3803 KB)  ( 219 )
47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
杨雪峰 黄 薇 陈来荣
DOI: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专业性、应用性强,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组织生活难于开展、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丰富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提升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水平,是当前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总结了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研工14级科硕党支部构建亲密型、学习型、分享型、自省型、服务型“五型”研究生党支部的具体做法,对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 Vol. 34 (6): 47-49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2748 KB)  ( 224 )
50 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汤 辉 林 云 程晓山
DOI:
 随着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传统的以掌握施工图编制技能为终极教学目标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风景园林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组基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观提出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同质化”、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授课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课程教学研究组提出从以下方面入手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一是明确以培养具备“大工程观”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色;二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由认知性实践、启发性实践、参与体验性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016 Vol. 34 (6): 50-54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5089 KB)  ( 98 )
55 社会科学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普通心理学”课程为例
李 昂 雷秀雅
DOI:
提高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专业教育水平是高等院校建立健全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社会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中,专业导论课程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所在学科的整体教育水平。鉴此,以北京林业大学“普通心理学”课程为例,对社会科学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性探讨。通过分析社会科学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特点与面临的教学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包括遴选合适的课程参考教材、设计恰当的课程导入案例、选择通俗的理论阐释方式、讲解经典的学科研究范例等。通过对社会科学类专业导论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可以显著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016 Vol. 34 (6): 55-58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4311 KB)  ( 217 )
59 林学本科专业3S技术类课程设置的探讨
张雅梅
DOI:
 依据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和林业发展的方向,依托林学本科专业,立足3S技术类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征,为满足当今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探讨3S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原则、设置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林学特色的课程名称、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模式为“森林经理学(含GPS)+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含GPS)+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林业GIS”“林业3S技术”4种模式。课程教学方式为“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实验+综合实习”2种方式。
2016 Vol. 34 (6): 59-62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4212 KB)  ( 205 )
62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全英文授课的实践与探索
边黎明 尹佟明 施季森
DOI:
为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了“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全英文授课的实践探索。从“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的特点入手,阐述了林业院校开展“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全英文授课的必要性:首先,可以追踪前沿技术、与国际研究成果接轨;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可以满足“国际型”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探讨了“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的方法: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其次,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三,采取开放式课程考核方式。“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英语的运用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6 Vol. 34 (6): 62-64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2769 KB)  ( 103 )
65 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冯 潇 祁舒翔 程文宇
DOI:
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三维成型技术进行辅助生产和建造的一系列技术的统称。首先对当前较为普及的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的优势。其次,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首先应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的综合能力;其次,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的讲授应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即循序渐进地设置课题,根据学生兴趣设置专项课题,由浅入深地安排专项课题任务。计算机辅助建造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后,使学生掌握了新的数字化设计工具、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016 Vol. 34 (6): 65-69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4368 KB)  ( 259 )
70 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尹 豪 袁 涛
DOI: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景观类课程的发展历经“植物造景”“花卉应用”“花卉应用设计”“种植设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更迭。目前,植物景观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合、与“园林设计”课程衔接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优化的途径:首先,明确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其次,细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第三,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衔接。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优化后,课程教学内容的架构和教学方法的组织逐步走向成熟,教学研究的发展开始专注于模块化建设,有利地推动了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化。
2016 Vol. 34 (6): 70-73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4077 KB)  ( 406 )
73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王丹丹 宫晓滨
DOI:
“素描风景画”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特色精品课程。针对“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选课人数逐年减少、课程内容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首先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其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第三,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素描风景画”课程实施改革后,教材建设取得了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优秀学生作品不断涌现。
2016 Vol. 34 (6): 73-75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3040 KB)  ( 247 )
75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王鹤松 姜 超
DOI:
“气象学”是农林类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包含了气象学理论、气象学实验和气象学实习3个部分。目前“气象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专业性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等问题。基于成就动机理论,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将学生分为追求通过型、追求好成绩型和兴趣驱动型3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追求通过型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追求好成绩型学生,应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兴趣驱动型学生,应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因材施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6 Vol. 34 (6): 75-78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4163 KB)  ( 121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