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3年 31卷 4期
刊出日期:2013-07-30

论文
论文
 
 
       论文
1 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肖进;孙依娃;周慧昕
DOI:
在心理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4个维度存在影响关系的假设。基于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的项目和结构,编制了24个项目的心理资本测评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北京市6所高校的1 33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资本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宿舍互助亲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十分显著,宿舍冲突状况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比较显著。有鉴于此,从增强宿舍互助亲密程度、减少宿舍冲突2方面对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2013 Vol. 31 (4): 1-4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720 KB)  ( 232 )
5 南京林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郭娟;殷德顺
DOI: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介绍了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指出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 Vol. 31 (4): 5-8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578 KB)  ( 196 )
9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王雪芳;林巧佳
DOI: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木材加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遵循“强化基础、突出特色、优化实践、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改革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质量工程”项目,推动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重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输送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2013 Vol. 31 (4): 9-11 [摘要] ( 371 ) HTML (1 KB)  PDF (611 KB)  ( 144 )
12 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庄家尧;张金池;胡海波;林杰;万福绪;初磊
DOI:
南京林业大学通过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科研方面,加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的研究,研发的新的积分公式法提高了水文观测测流堰流量的计算精度,提出的适合中国大别山区以及同类地区坡度耕地的ER-USLE土壤侵蚀模型提高了农业旱作耕地年土壤侵蚀量的预测精度,提出的适合中国大别山区以及同类地区林地的FUSLE土壤侵蚀模型提高了林地年土壤侵蚀量的预测精度,从而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简洁、高效的服务工具;建立面向社会基层群众的广泛的产学研联盟,提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以及指导安徽山区退耕还林和长防林建设的系列措施,抒发了“精彩论文书大地”的情怀;加强水土流失监测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土流失监测精度。同时,促进科研过程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关键性、基本性问题开展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于社会最基层的思想素质;针对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培养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毅力。
2013 Vol. 31 (4): 12-15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774 KB)  ( 211 )
16 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宣传工作模式的探究
樊新武;张旭;苏辉辉
DOI:
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宣传工作是传递学生信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达到更新、转变学生思想为目的的学生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标。在概括总结目前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宣传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宣传工作中存在的机制不健全、宣传意识薄弱、宣传形式和内容陈旧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基层院系学生宣传工作的模式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制定科学的工作制度,提高学生宣传工作的效率;以基层宣传干部为抓手,加强宣传工作的队伍建设;做好基层院系学生宣传阵地的建设,促进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关注网络内容,把握好网络宣传中的舆论导向;提高宣传水平、丰富宣传内容。
2013 Vol. 31 (4): 16-18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503 KB)  ( 124 )
19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源状况及分析
孙慧珍;国庆喜;金光泽;刘彤;王传宽
DOI:
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源出现数量增加且跨学科生源明显增多以及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和专业背景差别扩大的变化趋势。在对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源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生态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将生源划分为Ⅰ、Ⅱ、Ⅲ3类;并针对这3类生源分析了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生源数量增加的可能原因,提出了提高入学考试难度、加大复试淘汰力度、提高相近专业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的数量和比例等应对措施。
2013 Vol. 31 (4): 19-24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913 KB)  ( 212 )
24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
代智慧;杨尊昊;陈洪波
DOI:
基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获得的相关信息,综合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并指出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有偏颇,生源质量偏低;课程设置和教学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实践环节方面的培养机制不尽完善;学位论文要求较宽泛,对学生有误导。同时,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经验,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各项政策,提出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对策,具体包括:扩大影响力,多途经提高生源质量,实行“独立成班”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应用性,注重多学科渗透和教学的灵活性;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明确责、权、利,建立学校与实践基地良性互动机制;制定导师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健全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2013 Vol. 31 (4): 24-27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689 KB)  ( 172 )
28 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钱桦
DOI:
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和思考如何保证并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问题。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模式的设计、培养环节的落实以及培养质量控制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对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在阐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设计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和技能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现应用性、通过强化校企联合实现共同培养、通过改革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体现创新性;提出要从导师指导环节、学生选题环节落实培养环节;提出建立开放性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模式和由学校负责、企业参与的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并签订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益的合作培养协议,以构建培养质量管控机制。
2013 Vol. 31 (4): 28-30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511 KB)  ( 301 )
31 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
王典;刘晋浩;丁小康
DOI: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随着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国家中长期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当前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专业硕士缺乏学习热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探讨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培养制度;促进学术交流,掌握科技动态;重视校内外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导师制度。
2013 Vol. 31 (4): 31-34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730 KB)  ( 176 )
34 道家“归根曰静”理念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
徐道春
DOI:
在丰富多彩和纷繁喧哗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高质量地培养专业硕士是各高校时常思考的问题。“归根曰静”的道家哲学思想认为,世界在纷繁变化的成长历程中,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们的本源。或许应该说,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将道家“归根曰静”的思想内涵应用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中,可以在专业硕士的自身定位、如何选题、研究心态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高校培养的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是复合型应用人才,应遵循“守静笃”的研究心态,从工程项目或新命题、新理论、新方法、新结论的应用中提取研究问题,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时代性分析,在深下浅上的方向上,获得研究厚度。道家“归根曰静”的理念也能对专业硕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
2013 Vol. 31 (4): 34-36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520 KB)  ( 188 )
37 林业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
赵东
DOI: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急需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探索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创新全日制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研究生实践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探索了学科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或导师与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式研究生等模式。同时针对企业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与行业的合作机制,发挥高校在行业的服务与引领作用;深度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以使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

2013 Vol. 31 (4): 37-39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478 KB)  ( 176 )
40 基于机械专业背景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优势
刘晋浩;王东亮;黄青青;刘诚;靳阳
DOI:
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机械专业为背景,通过对企业培养和高校培养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培养专业硕士方面存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让学生适应并不理想的加工环境。在机械专业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仅有助于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2013 Vol. 31 (4): 40-42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476 KB)  ( 136 )
43 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桑娟萍;柴长宏;李彦林
DOI:
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方案的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指出“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2013 Vol. 31 (4): 43-46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936 KB)  ( 192 )
47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
姬孝忠
DOI:
为了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目前林业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尤其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课程内容考核体系的评价、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环境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证明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3 Vol. 31 (4): 47-51 [摘要] ( 364 ) HTML (1 KB)  PDF (972 KB)  ( 184 )
52 关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蔡敏
DOI: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优良的学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性要素,是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学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的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勤奋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013 Vol. 31 (4): 52-55 [摘要] ( 279 ) HTML (1 KB)  PDF (737 KB)  ( 210 )
55 高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探索
黄志平
DOI: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关于林业有害昆虫、病害、杂草、鼠害识别、监测、预防与控制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预防与控制的能力。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优质骨干专业——林业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了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探讨了该课程“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承包→顶岗实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分析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合理调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3 Vol. 31 (4): 55-57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527 KB)  ( 119 )
58 农科大学物理“4443”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朱杰;解迎革;汪自庆;王国栋
DOI: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与农科专业的学习存在严重脱节,导致农科大学物理教学无法突破质量“瓶颈”。为此,对农科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初步构建了农科大学物理“4443”教学新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调整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内容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有机结合、教学案例新颖性与专业针对性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课程考核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考核有机结合的“四个结合”;采取教学任务目标约定、教学团队集体授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研究协同攻关等“四项措施”,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推进课堂教学形式由灌输式转变为研究式、由学生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考核方式由单纯的期末笔试转变为以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平时考核为主,课程实验由验证性的简单操作转变为设计性自主实验等“四项改革”,改进教学方法。“4443”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科大学物理教学中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不一致、计划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兴趣与课程教学内容不符的“三大矛盾”;并取得了“四大收获”,即教学理念得到升华,课程教学目标得到科学定位,课程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系列教材的建设日臻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得到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013 Vol. 31 (4): 58-62 [摘要] ( 248 ) HTML (1 KB)  PDF (854 KB)  ( 176 )
63 农林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徐钊
DOI:
基于对创新教育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总结了创新教育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定位、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期为创新教育模式下农林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3 Vol. 31 (4): 63-66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597 KB)  ( 128 )
67 浅析综合型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张洋
DOI:
当前,我国综合型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园林设计经验不足。因此,综合型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改革与创新: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注重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工作室教学;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尝试“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关注园林设计领域的前沿动向等,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013 Vol. 31 (4): 67-69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511 KB)  ( 141 )
70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植物生态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张春雨;赵秀海
DOI:
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是植物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针对传统“植物生态学”课程存在的知识结构零乱、教学内容繁杂、基础理论比重过大且内容陈旧、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实习3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遵循“宏观着眼,层层解剖”的原则优化“植物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结构;结合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北京市区域的资源特色来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校内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构建教学互动的植物生态学实践教学模式等。通过“植物生态学”的课程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 Vol. 31 (4): 70-72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486 KB)  ( 225 )
73 “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蔡靖;张文辉
DOI:
针对目前“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实验课时少及实践教学不足、考核方式不合理、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待改进等问题,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优化了课程内容体系,采用了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了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辅助作用,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课程考核和评价办法。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3 Vol. 31 (4): 73-76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732 KB)  ( 222 )
76 “自然资源生态学”课程改革与研究型教学的探索
魏天兴
DOI:
自然资源生态学是研究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以及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的学科,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林业院校的特点,对“自然资源生态学”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改革探索:教学内容应紧跟自然资源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形成“系统完善、特色明显、理论知识与生态保护技术并重”的课程内容;同时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应采取理论讲授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展案例专题讨论;改进考核环节,提倡提交研究型报告或论文的考核形式;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2013 Vol. 31 (4): 76-78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490 KB)  ( 174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