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教育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中国林业教育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出版工作流程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3年 31卷 5期
刊出日期:2013-09-30
论文
论文
论文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多元化人才 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杨传平;李凤日;邸雪颖;李明泽
DOI: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涵盖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专业人才。为了顺应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研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突出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打造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双馨”;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要符合课程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实践证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实施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国家和行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3 Vol. 31 (5): 1-5 [
摘要
] (
285
)
HTML
(1 KB)
PDF
(905 KB) (
260
)
6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专业为例
魏华
DOI:
实施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涉足研究领域,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化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人才选拔方式,矫正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片面性。但是,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选题方面选题过大、研究难以深入,片面追求专业化、脱离日常生活实际,专业跨度过大、不同专业的联合研究难以实现,选题重复较多、所关注的问题较为狭窄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忽视文献研究、缺乏对现有理论的总结与梳理,实证研究流于表象、难以深入,不注重方法论、忽视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等;在研究内容方面过于注重立法研究、研究内容避重就轻,研究结论以点带面、挂一漏万,一味追求批判的新意、缺乏科学的基础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教师未充分发挥指导效能、传统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科研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应予以不断改进:学生选题宜小、研究方法宜简、研究结论不宜夸大,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未知,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指导;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融入科研需要,改革考试制度以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改革教师的评价体制以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2013 Vol. 31 (5): 6-11 [
摘要
] (
204
)
HTML
(1 KB)
PDF
(948 KB) (
123
)
12
提高工科专业教学实习质量的体会与建议
谢力生
DOI:
工科专业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实习,其目标、方法和教师的作用等都是不同的,应区别对待。工科专业教学实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大学扩招前,学校领导重视、企业支持,教师认真负责、要求严格,学生目标明确,教学实习收获较大;但是近年来工科专业的教学实习质量有所下滑,导致学生自信心丧失,已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教学实习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教学实习质量下滑的现象,必须进一步重视教学实习、培养合格的指导老师、科学安排实习时间、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严把教学实习质量关。
2013 Vol. 31 (5): 12-15 [
摘要
] (
254
)
HTML
(1 KB)
PDF
(637 KB) (
211
)
16
关于加强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严俊鑫;刘晓东
DOI:
目前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能力低下,迫切需要加强对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着教师实践经验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考核方式不科学、实践教学条件缺乏、忽视社会实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途径: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环节的考核、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良好的专业声誉与就业市场。
2013 Vol. 31 (5): 16-18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484 KB) (
149
)
19
本科教学中的信息素质教育探讨
刘正华
DOI:
对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在阐述信息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在高素质信息专业人才、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学术环境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根据当代本科大学生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善于思考、富有个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主动获取与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的能力较低、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较低等优缺点,提出了加强本科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具体包括对大学生开展“进入图书馆”的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等相关课程、营造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氛围、加强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强化学生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等,以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013 Vol. 31 (5): 19-23 [
摘要
] (
236
)
HTML
(1 KB)
PDF
(874 KB) (
178
)
2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刍议
张宇清;李春平;丁国栋
DOI:
为了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培养、高校与校外基地协同培养、实践训练与资质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入手,对当前试行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解决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硕士学位地位的认识问题、专业硕士学位名称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灵活性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赋予培养单位较大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和灵活性。
2013 Vol. 31 (5): 23-26 [
摘要
] (
258
)
HTML
(1 KB)
PDF
(606 KB) (
179
)
27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孙慧珍;国庆喜;金光泽;刘彤;王传宽
DOI: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状况和学科学位要求,提出按照生源分类对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采取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对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3类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总结了近年来生态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对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 Vol. 31 (5): 27-31 [
摘要
] (
278
)
HTML
(1 KB)
PDF
(815 KB) (
127
)
3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就业工作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为例
陈洪波;杨尊昊;代智慧
DOI:
专业学位硕士是近年来我国调整与优化研究生结构的产物。以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就业工作为例,阐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优劣势,即专业学位硕士更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较好的行业背景和就业需求,但对就业市场缺乏准确的认识。分析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过小、培养时间较短以及就业市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分度较小。提出了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包括实行“两段式、双导师制”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就业实习基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的培训。
2013 Vol. 31 (5): 32-34 [
摘要
] (
258
)
HTML
(1 KB)
PDF
(543 KB) (
187
)
35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因素的分析
杨尊昊;陈洪波;代智慧;刘凯
DOI: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教育部自2009年起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但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质量与数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公众认识存误区、招生政策导向存偏差、培养环节不完善、日常管理水平偏低、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增强公众认知度,释放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正能量;促进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体系科学化、实践资源多样化,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管理制度,提升专职教师管理水平;助力学业全程,解决专业学位硕士就业问题等对策。
2013 Vol. 31 (5): 35-37 [
摘要
] (
247
)
HTML
(1 KB)
PDF
(481 KB) (
145
)
38
推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
黄晨;王璐;李伟
DOI: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以北京林业大学及周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硕士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情况、态度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教育评价机制落后以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体系不完善、读研的目的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推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包括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建立以创新与实践为核心的活动机制等。
2013 Vol. 31 (5): 38-41 [
摘要
] (
258
)
HTML
(1 KB)
PDF
(806 KB) (
189
)
42
以竞赛方式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程旭锋
DOI:
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满足中小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是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多种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法的分析和比较,得出设计竞赛是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积累设计经验和项目经验的好办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以客观真实的数据验证了这一途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解决了在完成学校教育的同时,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积累设计项目经验的问题,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实际需要
2013 Vol. 31 (5): 42-44 [
摘要
] (
309
)
HTML
(1 KB)
PDF
(522 KB) (
132
)
45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能力培养 ——以“VHDL与微机接口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张俊梅;王东林;代智慧
DOI:
为了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能力,针对研究生“VHDL与微机接口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阐述了在基于项目模式的教学中教学项目、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交流活动等改革方法和具体措施。教学效果表明,基于项目模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能力及其基本的综合工程素养。
2013 Vol. 31 (5): 45-47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479 KB) (
121
)
48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探索
侯雅丽
DOI: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世界近代史发展中呈现出重科学轻人文的大趋势是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在于网络和即时通讯技术的普及阻断了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欲望;同时,长期以来实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轻文,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无限延伸是造成人文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大力提倡和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人文课程,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3 Vol. 31 (5): 48-50 [
摘要
] (
218
)
HTML
(1 KB)
PDF
(538 KB) (
118
)
5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就业分析与职业生涯指导
宋吉红;胡畔;李扬
DOI: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特点,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年来的就业趋势,介绍了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行业,确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方案:要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方案;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等,以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提供参考。
2013 Vol. 31 (5): 51-54 [
摘要
] (
307
)
HTML
(1 KB)
PDF
(654 KB) (
205
)
55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究
秦炜琳;周晓光
DOI: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与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应努力实现由一元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由理论考核转向实践运用考核、由目标管理转向全程性监管。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实施以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性评价;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健全考试改革的制度、组织和保障机制,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使高校考试真正发挥出导向、检测和反馈的功能。
2013 Vol. 31 (5): 55-57 [
摘要
] (
247
)
HTML
(1 KB)
PDF
(544 KB) (
295
)
58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张宝林;潘焕学;秦涛
DOI:
金融学专业是北京林业大学重要的本科生培养专业之一,近年来金融经济学科发展较快,但面临的挑战也较大。为了克服传统课程设计在逻辑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课程新体系,切实突出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延续性,促进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研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促进了金融学科的建设。
2013 Vol. 31 (5): 58-6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511 KB) (
131
)
61
后教学法对高等林业院校“植物学”教学的启示
郭惠红;李凤兰
DOI:
“植物学”是高等林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涉及多个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专业对“植物学”的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都有所不同。基于后教学法提出的教师自主、学习者自主及教师与学习者合作的教学指导思想,探讨了适合高等林业院校“植物学”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教师应通过增强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创造灵活适用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引进专题讨论、加大探究性教学内容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等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及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与学生共同设计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13 Vol. 31 (5): 61-63 [
摘要
] (
230
)
HTML
(1 KB)
PDF
(480 KB) (
113
)
64
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螺旋式案例分析”三阶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城市形态与规划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李飞
DOI:
从林业类高校城市规划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城市形态与规划理论”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指出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提出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螺旋式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将其界定为“理论模型-实践应用-怀疑创新”的三阶段教学方法:“理论模型”的案例分析包括“背景问题”型、“理论推导”型案例;“实践应用”的案例分析包括“关键点应用”型、“优势与局限”型、“简图分析”型、“跨专业联系”型、“应用讨论”型案例;“怀疑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的案例分析包括“发散”型、“递推”型、“理论进化”型案例等。“螺旋式案例分析”三阶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师从“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学生也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3 Vol. 31 (5): 64-67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696 KB) (
163
)
67
“湿地研究进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张颖
DOI:
针对湿地学研究内容和对象纷繁复杂的特点,探讨了“湿地研究进展”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教学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课程考核的思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献阅读、科学前沿综述和论文撰写的技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研究生快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掌握该领域国际与国内的先进的研究成果搭建平台;同时,改变以往开、闭卷的考试模式,在每一个环节中随堂考核,直接地、公开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2013 Vol. 31 (5): 67-69 [
摘要
] (
184
)
HTML
(1 KB)
PDF
(514 KB) (
137
)
70
“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张利萍;徐斌;武金翠;梁淑云;郑宏兵
DOI:
实践教学是“树木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树木学”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树木学”教与学的特点,阐述了研究与改革“树木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从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提升实践教学重视度、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促进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相互作用、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3 Vol. 31 (5): 70-73 [
摘要
] (
169
)
HTML
(1 KB)
PDF
(878 KB) (
186
)
74
草坪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中美比较 ——以北京林业大学和罗格斯大学为例
许立新;韩烈保
DOI:
对北京林业大学和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草坪管理方向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北京林业大学重视专业课程设置的全方位和系统性,而罗格斯大学的专业课程更加关注设置种类多、范围广的基础知识和生产应用性课程。与罗格斯大学相比,我国的草业教育在专业实践和实习环节中,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深化。
2013 Vol. 31 (5): 74-78 [
摘要
] (
187
)
HTML
(1 KB)
PDF
(715 KB) (
157
)
版权所有 © 2013《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4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 E-mail:kongyan@bjfu.edu.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