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探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
袭开国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 210037
摘要 生态道德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有效路径。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其知识观和教育观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崭新视角。在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道德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由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道德教育是互动建构的过程,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意义建构过程,道德教育的实现是双向的。在社会建构主义观照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德育智育化使生态道德的价值教育成为以生态道德知识传授和生态道德认知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的生态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发生偏离、生态道德价值理念的内化和践履难以实现。二是教师单主体使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以单向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先在经历和经验被忽视。三是高校缺乏沉浸式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氛围,使隐性教育不足、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经验感知的内隐学习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场域无法闭环、教育实效受到影响。为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提出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路。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重视大学生对自身所经历生态道德生活场景的认识和感悟,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生态道德两难问题引入课堂,以回归生态道德价值培育本心,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二是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于民主、平等、协商等公共价值原则展开道德“对话”,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实现大学生对道德内容从“不知”到“知”的跨越的同时促进其从“知”到“信”的提升。三是注重文化渗透,通过绿色校园建设打造全方位的生态道德育人场域,依托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最后,从以下3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一是将“生态道德基因”作为核心内容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各学科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设置,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通识教育课“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二是通过制定并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特聘导师制度等,打造校内外相结合的高素质生态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三是通过在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践行生态道德观、赋予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以生态道德教育功能、将生态道德观念有机融入学校精神文化标识系统、打造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平台等,全方位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关键词 :
大学生 ,
生态道德教育 ,
社会建构主义 ,
路径 ,
生活实践 ,
师生关系 ,
文化渗透
基金资助: 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021。
作者简介 : 袭开国:kaiguo21c@126.com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8)[2022-07-15].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
[2]
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2020-10-29)[2022-07-15].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29/c_1126674147.htm.
[4]
黄文胜. 论新时代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视域[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6):34-38.
[11]
季海菊. 生态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J]. 南京社会科学,2010(6):150-155.
[14]
GERGEN K.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10):803-813.
[21]
杨莉萍. 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J]. 心理科学进展,2014,12(6):152-160.
[24]
孙朝勇. 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8(11):29-31.
[3]
周国文,李霜霜.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13,31(3):1-5.
[10]
朱国芬,李俊奎. 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3):252-255.
[20]
张正江,陈菊恋. 认真对待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关于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8):41-45.
[5]
鲁洁. 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13-14.
[6]
刘惊铎,权利霞. 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49-52.
[9]
朱家安. 和谐社会的德育生态: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45-48.
[13]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7):75-79.
[15]
GERGEN K.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ntext[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8.
[16]
RUDES J,GUTEMAN J. The value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for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a reply to Hanse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07(85):388.
[19]
杨想花.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1:8-9.
[23]
王效梅.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J]. 现代教育科学,2010(5):35-38.
[25]
鲁洁,冯建军. 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84-92.
[26]
胡凯. 生活体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 现代教育科学,2007(5):17-20.
[29]
陈洪,刘甜甜,林岩,等. 林科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6):222-225.
[7]
方熹,张健.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推进理路[J]. 当代教育论坛,2022(1):27-34.
[8]
李红丽,傅安洲.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78-85.
[12]
易芳,郭本禹.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取向[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82-86.
[17]
郭慧玲.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轮廓、流派和局限[J]. 心理学探新,2015,35(5):389.
[18]
徐南.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1:9-10.
[22]
方季红.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46-248.
[27]
任少波,范宁宇. 道德教育共同体: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建构[J]. 教育研究,2021(5):66-76.
[28]
叶湘虹. 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1):189-194.
[1]
郝凌鹤, 王钰婷. 新时代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1-6.
[2]
孟泽龙, 雷秀雅.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7-11.
[3]
张成凤, 吴乔, 佟佳骏. 大学生网络信贷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56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19-28.
[4]
胡国强, 李晓玲, 杨彦荣.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探析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3): 1-7.
[5]
安艳霞, 何云峰, 张丽. 高校教师实践育人素养的构成及涵养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2): 1-6.
[6]
马静, 任忠诚, 孟秋实. 大学生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2): 23-29.
[7]
李海亮, 蔡立群, 路永莉. 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2): 30-34.
[8]
李会平, 黄秋娴, 苏筱雨.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专业认可度分析及应对措施——以河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1-8.
[9]
王艳梅, 毕会涛, 张志华, 刘震. 林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措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35-40.
[10]
王华, 殷旭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与发展路径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26-30.
[11]
王淑珍.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构建路径的探究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45-49.
[12]
罗杨. 浅析大学生长期深度参与社团活动对其综合能力的影响——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1-6.
[13]
朱洪强, 邬梦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风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6): 25-27.
[14]
侯天顺, 裴振伟.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导工作的探讨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3): 1-4.
[15]
张成凤, 李洁, 曹姗.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路径的思考——以水利类专业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2):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