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拓展 |
柯水发1, 纪元1, 温亚利2, 孔祥智1 |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北京 100872; 2.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
|
|
摘要 新时代,中国林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林业经济管理活动多样化,利益主体愈加多元化。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与日俱增的重要性相比,其学科体系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讨论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拓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立足国情提出以下观点:理论基础拓展的"三层融合",即要融合林学及其相关的自然科学理论,融合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理论,融合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内容向"四个方向"拓展,即锚定战略热点研究、开展多主体融合研究、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加强思政建设研究;拓展研究方法的"三个需要",即需要形成问题意识,需要审慎使用、灵活融合质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需要向自然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领域先进知识、技术与方法拓展。这些观点对于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新农科""新林科"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
|
关键词 :
林业经济管理,
新时代,
新农科,
学科建设
|
|
基金资助: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精品教材建设项目"高级林业经济学",项目编号21YJC038。 |
[1] |
张卫民,王磊,夏国雯.关于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源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5-80
|
[3] |
张建国.迈向21世纪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2):5-6
|
[6] |
谢屹,温亚利,刘俊昌.试论现代林业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33-36
|
[8] |
刘金龙.迷茫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旅程的断裂和知识结构的困惑[J].林业经济问题,2016,36(1):89-96
|
[11] |
朱富强.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审视——经济学的人文性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85-191,210
|
[13] |
蒋海.对当前林业经济理论基础和研究前沿的几点认识——兼与李周同志商榷[J].林业经济,1997(6):57-60
|
[16] |
杨超,张露露,程宝栋.中国林业70年变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木材生产为基本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0(6):30-42
|
[18] |
宁攸凉,沈伟航,宋超,等.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2):117-122
|
[7] |
温亚利,谢屹,刘俊昌.关于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1(5):50-53
|
[9] |
李周.林业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7,37(3):88-96,112
|
[17] |
孔凡斌,廖文梅,郑云青.集体林权流转理论和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11):100-105
|
[19] |
姜霞,黄祖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11):57-67
|
[21] |
KANT S,ALAVALAPATI J R.Handbook of forest resource economics[M].New York:Earthscan from Routledge,2014:1-8
|
[5] |
谢屹,贺超,温亚利.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07(4):362-365
|
[15] |
李周.改革以来的林业经济研究评述——祝贺《林业经济》创刊100期[J].林业经济,1996(6):21-27
|
[23] |
陆昱.分离与交汇:哲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关系初探[J].桂海论丛,2017,33(4):78-81
|
[25] |
洪永淼,汪寿阳.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J].管理世界,2021,37(10):40-56,72
|
[27] |
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1):70-75
|
[29] |
杨东升.社会科学的内涵、作用和发展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8(7):56-75
|
[31] |
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
[33] |
曹峥林,姜松,王钊.行为能力、交易成本与农户生产环节外包——基于Logit回归与csQCA的双重验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7(3):64-74
|
[35] |
沈月琴,曾程,王成军,等.碳汇补贴和碳税政策对林业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CGE的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560-568
|
[37] |
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规律与因果: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冲击之反思——以社会学为例[J].社会科学,2016(9):67-80
|
[39] |
洪永淼,薛涧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研究与研究范式变革[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3):368-375
|
[41] |
朱臻,黄晨鸣,徐志刚,等.南方集体林区林农风险偏好对于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分析——浙江省风险偏好实验案例[J].资源科学,2016,38(3):565-575.
|
[4] |
张建国.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索[J].林业经济问题,2004(3):129-131
|
[14] |
张颖,潘静.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分析——基于国际权威期刊的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17,39(8):101-106
|
[24] |
洪永淼."新文科"和经济学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63-81,142
|
[34] |
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3):57-64
|
[2] |
吴水荣,侯元兆,何英.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R]//中国林学会.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8-201
|
[12] |
廖士义.林业经济研究初议[J].林业经济,1979(2):15-19
|
[22] |
柯水发,李红勋,崔海兴,等.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8
|
[32] |
李蔚,何海兵.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应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5):92-100
|
[10] |
SHASHI K,谢屹,温亚利.林业经济学领域的拓展[J].绿色中国,2005(2):54-57
|
[20] |
张道卫,皮特·H·皮尔森.林业经济学[M].刘俊昌,贺超,孟莉,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1-15
|
[30] |
张彦.论社会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建构[J].晋阳学刊,2018(1):84-107,131
|
[40] |
罗俊,汪丁丁,叶航,等.走向真实世界的实验经济学——田野实验研究综述[J].经济学(季刊),2015,14(3):853-884.
|
[26] |
于晓华,唐忠,包特.机器学习和农业政策研究范式的革新[J].农业技术经济,2019(2):4-9
|
[28] |
陈萌山.关于农业经济研究课题设置的一些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0(9):4-8
|
[36] |
陆益龙.转型社会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方法[J].教学与研究,2008(6):27-29
|
[38] |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课题组.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的作用机理和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9):90-97
|
[1] |
何茜, 周玮, 许窕孜, 陆永超, 陈晓阳.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16-20. |
[2] |
张广奇, 齐新民, 韦小丽, 郭其强, 谭伟. 林学专业“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贵州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3): 64-67. |
[3] |
邓健, 赵满兴, 刘冲, 高洁, 张晓曦.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延安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2): 31-35. |
[4] |
杨伶, 赵睿, 胡燕, 王金龙. “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2, 40(1): 19-23. |
[5] |
傅超波, 余璐. 新农科背景下高等林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项目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3): 14-17. |
[6] |
漆楚生, 母军, 张扬, 唐睿琳.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3): 18-22. |
[7] |
孔祥彬, 刘思瑞. 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实践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与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的合作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1, 39(05): 25-30. |
[8] |
陆燕元, 王芳, 潘立. 高等林业院校打造优势特色林学学科体系的思考——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3): 47-52. |
[9] |
李斌. 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2): 1-3. |
[10] |
聂丽平, 刘宏文, 吴琼. 高等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1): 1-6. |
[11] |
林剑辉, 赵燕东, 梁 浩. “林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级学科建设方案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3): 16-20. |
[12] |
韦薇1毛言2赵兵2. 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学科前景的思考——基于文献综述分析[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4): 13-18. |
[13] |
邹巅1邹岱珒2.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2): 1-5. |
[14] |
徐桐. 浅析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在高等林业院校的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2): 31-34. |
[15] |
司 林 李红军 王小春. 高等农林院校数学硕士学科点建设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1): 43-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