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 |
于明含, 齐元静, 张守红, 张志强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
|
|
摘要 虚拟教研室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差异较大,因此各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各具特色,地域性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地高校之间的交流,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为全国各地高校水土保持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合作交流契机。在分析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背景的基础上,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卓越人才为目标,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多年教研实践,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意义、建设目标、总体思路、工作内容、组织架构和建设实践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
|
关键词 :
虚拟教研室,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人才培养
|
|
基金资助: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智能+”时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模式探索,项目编号BJFU2022JYJYS004。 |
[1] |
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 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
[2] |
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 等. 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 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23-31.
|
[3] |
张良智,刘建磊. 多方融合下虚拟教研室推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探索科学,2020(5):287-288.
|
[1] |
马瑞, 张富, 卢嘉, 赵锦梅, 马维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32-36. |
[2] |
薛哲勇, 史金铭, 华欣. 基于科教融合的生物学专业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50-54. |
[3] |
陈立新, 韩冬荟, 王新政, 杨光, 李健. 产教融合模式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55-58. |
[4] |
王健, 刘加彬. 展现发现式教学法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4): 74-78. |
[5] |
陈红艳.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学实验竞赛教学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3): 17-21. |
[6] |
刘宝东, 刘生冬, 戚继忠, 张启昌.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林院校林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北华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1-5. |
[7] |
刘媛, 田永刚, 李侃侃. 环境设计专业“赛创协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6-10. |
[8] |
刘夫国, 李巨秀. 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差异分析与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24, 42(1): 33-38. |
[9] |
徐恩凯, 程功鹏, 田国行, 雷雅凯, 董娜琳. 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6): 12-19. |
[10] |
谢寿安, 赵长江. 新农科背景下森林保护专业的建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37-41. |
[11] |
雷焕贵, 刘汉嶂. 地方农林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路径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4): 51-57. |
[12] |
袁杰, 贾小明, 李卫忠, 王娟娟.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19-23. |
[13] |
赵龙山.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23-28. |
[14] |
王艳梅, 毕会涛, 张志华, 刘震. 林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措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3): 35-40. |
[15] |
刘旭梅. 高校毕业生离校教育路径探析——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3, 41(2): 10-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