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与引导式教学模式在“木制品生产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
何正斌, 伊松林, 赵小矛, 母军 |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
|
|
摘要 “木制品生产工艺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及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现有的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详细,而实践教学环节欠缺,导致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程度较低,加之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使学习及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以企业木制品生产过程实例为载体,采用“理论讲解-小组实践-总结创新”的参与引导式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一是由实际案例导入课程教学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直观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内化和应用理论知识。三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总结创新”,将生产中的表面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从而解决更多的生产实际问题。四是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考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到实际生产中。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参与引导式教学模式对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
关键词 :
参与引导,
理论讲解,
小组实践,
教学模式
|
|
[1] |
董宏敢,王传贵.木制品生产工艺学设计性实验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4):47-48.
|
[3] |
熊先青,郭伟娟,黄琼涛,等.家具数字化制造质量管控技术研究[J].林业工程学报,2017,2(4):152-157.
|
[4] |
张洁.高职教育中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中国培训,2015(14):153.
|
[2] |
何正斌,赵小矛,张豪,等.家具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116-117.
|
[1] |
敖红, 张秀丽, 李晓岩, 吴迪, 王晶英.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35-39. |
[2] |
张海燕, 陈志泊, 徐艳艳.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45-48. |
[3] |
金灿灿. “心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 38(1): 52-54. |
[4] |
叶洁楠1张婷2. 国内外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3): 73-78. |
[5] |
于守超 吕福堂 郭尚敬.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1): 50-52. |
[6] |
薛 华 汪晓峰.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数字化教学初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S): 55-57. |
[7] |
李颖岳 庞晓明. 科研应用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试验设计”研究生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S): 132-135. |
[8] |
贾 薇 王立娜. 翻转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物业管理法律法规”课程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1): 68-72. |
[9] |
耿晓杰 张璐霞. 家具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5): 11-13. |
[10] |
闫德民1,2 张思玉1薛建辉2.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林火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5): 43-45. |
[11] |
李 燕 李 胜. 高考改革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4): 15-19. |
[12] |
陈玲 郝文乾 刘艳春. 林业遥感类高级课程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4): 67-74. |
[13] |
周统建. “慕课”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策略[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2): 9-13. |
[14] |
孙飞达 干友民 张新全 马 啸 刘 琳. 西南区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2): 31-34. |
[15] |
平晓燕 王铁梅 苏德荣. “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2): 62-65. |
|
|
|
|